美日在华争夺与华盛顿会议的召开(6)
尽管美国坚持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但它却没有能为本国资本家打开中国的市场,它在势力范围政策的顽强抵抗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有的历史学家怀疑它的效能,称它为一种美国观念的“神话”。(64)实际上还是深谙“大棒政策”的西·罗斯福看的清楚。他认为:“当一个强国要无视门户开放政策或要使用武力达到它的目的时,门户开放政策就是毫无成效的”。(65)因为“美国要门户开放,但不准备为之打仗”。(66)这正是美日在华争夺的绝妙脚注。 第三,华盛顿会议是在对美有利的国际形势下召开的,美国试图借此全面压服日本就范,并似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取得了胜利,但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美国只是原则的胜利,是经不起推敲的。美国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将列强的对华政策统一到门户开放原则上,建立一个能保障美国在华扩张的经济体制,虽然表面上达到了,但它缺乏实际的保证,只是空洞的诺言。相反,日本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在东太平洋上的海上控制权得到了保证;列强放弃了对日本在远东及中国进行扩张时实施军事干涉的计划;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地位及在华攫取的许多利权并没有受到触动。华盛顿会议之后,中国并没有成为美国久已期待的那种广阔市场,日本在对华经济扩张中所占据的优势地位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为什么在形势完全对美国有利的情况下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呢?这首先是美国妥协的产物。对华盛顿会议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似乎美日都实现了他们会前制定的对策。这只能说明美国对策的局限性。美国把弥兵消战放在首位,不惜尽一切努力达成军缩协定并签订互不侵犯的四强条约,表明美国不愿意用武力为后盾来压服日本。这种表示本身就预示着美国不可能对日本进行实质性的抑制。在妥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保障美国在华实行经济扩张的华盛顿体制是软弱的,它既没有溯旧力,也不能保证将来。 最后,华盛顿会议并没有标志着美日在华矛盾的消除,通过这次会议而建立起来的华盛顿体系是极不稳固的。会议之后,一些西方史学家对华盛顿会议极力赞誉,高度评价。认为“尽管华盛顿会议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而它却是历史的里程碑”,“它使占优势的新鲜空气静化了太平洋及远东上空的污浊空气,使世界紧张局势自一战以来有了令人满意的缓和”。(67)“由于日美间的许多磨擦根源业已消除,两国之间的战争纵非没有可能,却也无限期地推迟了”。(68)事实上华盛顿会议没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美日之间的矛盾,制止日本的扩张。美国在会议上未就日本的对华扩张与日本全面摊牌,不仅未能从实质上抑制日本在华的扩张,反而使日本军国主义者清醒地看到,在向亚洲大陆扩张的道路上非排除美国这个障碍不可。1923年,日本修改了其国防方针,正式明确地把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1927年,后来作了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其著名的田中奏折中明确写道:“……将来欲制支那,必以打倒美国势力为先决条件,与日俄战争之意,大同小异”。(69)从这里,我们不是似乎已经看到太平洋战争的硝烟了吗?! 注释: ①[美]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中译本第154页。 ②[美]迈克尔、谢勒《20世纪的美国与中国》中译本第34页。 ③[日]井上靖《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中译本第133-134页。 ④⑦(33)[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中译本第236页,第347页,第474页。 ⑤(13)[美]朱·普拉特等《美国外交政策史》新泽西1980,第214页,第117页。 ⑥[美]亨利·普林格尔《西奥多·罗斯福传》纽约1931,第375页。 ⑧日本元老井上馨语,见中村尚美等编《史料:日本近现代史》三省堂1985,第2册,第75页。 ⑨(34)(37)(46)(63)[美]诺曼·格雷伯纳《传统与价值:美国外交1865-1945》纽约1985,第95页,第122页,第123页,第125页,第106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