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欧洲宗教改革的分期及其若干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戈振 参加讨论

在法国南部地区的普罗旺斯、图鲁斯、阿尔比城镇也出现了新的异端运动,被称为阿尔比派。阿尔比派深受摩尼教和鲍格米勒派的影响,自称纯洁派。他们也提出了有关社会和宗教方面的改革主张。他们说世界上有善恶两种势力在经常斗争,尘世的一切,包括天主教在内,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则是魔鬼之首,最终都要被消灭;以罗马天主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不应占有巨产和居于特权地位;他们不承认教阶制、主教制、三位一体和“地狱、炼狱和天堂”之说,并认为这都不能拯救世人,人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按照原始基督教的模样建立一个像兄弟姊妹亲善的社会和廉价教会。阿尔比派是地中海北岸新兴城市市民异教徒的早期代表者,他们的主张其意义深远,因为他们已描绘出市民阶级所向往的廉价教会的基本内容及其建立的方法。同时他们的主张又受到手工业者、小商人和农民的热烈欢迎,甚至得到部分骑士以及图卢斯伯爵的支持。恩格斯说:“当市民阶级兴起的时候,新教异端首先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中间兴起,在那里的城市最繁荣的时代同封建的天主教会相对抗而发展起来。”⑩虽然阿尔比派被极盛一时的英诺森三世所组织的十字军残酷地镇压下去,但西欧市民阶级反天主教会专横的斗争从未中断。总之,我认为早期西欧的宗教改革家所提出的社会问题比后来路德和加尔文的主张在某些问题上已超出了资产阶级对社会和宗教改革的范围,对千余年来基督教世界大一统局面和封建制度以重创。所以马克思说:“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11)当时一切领域里都在神学的支配下,所发生的任何群众运动,势必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爆发为真正的社会活动,给僧俗贵族以痛击。
    14世纪末叶,宗教改革已不再是什么异端运动,而是具有民族觉醒的解放运动了。那时西欧和东欧联为一体,遥相呼应,共同反对罗马教廷以及在它控制下的德国僧俗贵族的斗争。当时分为两个地区和两位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和胡司。威克里夫是欧洲著名的宗教理论家,其主张影响深远。在宗教改革方面,他的主张是很激进的。他反对教皇干涉世俗事务、教权世俗化、反对教士个人占有地产和财产;他主张君权高于教权、教会隶属于国王,因而他拥护王权至上,建立独立于教皇之外的民族教会;他认为世俗统治者可在本国剥夺教产,这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人不应拥有私有财产权,一切财产公有,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一切共有。上述的主张,不仅表明了威克里夫已经走在当时英国所有思想家的前列,并且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先驱之一。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者所提出的公有制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克里夫思想的影响。总之,他是第一位提出俗权高于教权、教产世俗化、教会归国王所辖并建立民族教会的伟大先行者;同时他也是首次提出废除财产私有权、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财产公有的理论先驱者。这些观点对后来托马斯·闵采尔、康帕内拉以及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构思多少提供了理论素材。
    在威克里夫学说的影响下,宗教改革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当推东欧宗教改革的先驱——捷克胡司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的重大特点是:其一,胡司运动是反德国民族压迫、宗教压迫、阶级压迫并高举民族独立、宗教自主、国家独立的伟大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帜;其二,先是由单一的宗教改革发展成为全民族的胡司战争。捷克教会原受德国人所控制,不仅教会的上层几乎都是德国移民,占有巨额地产,是捷克最大的封建主,而且教会的中层教士均为德国人所制约,他们直接敲榨和勒索捷克人民,为捷克人民所切齿,所以捷克的社会阶级矛盾又有明显的民族矛盾的性质,而斗争的直接锋芒首先指向教会。那时德国捷克教俗封建主为一方,捷克人民包括中产阶级在内为另一方,两大阵营开展了激烈的战争。其三,捷克胡司派虽然在斗争中失败,但它最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侵略者和天主教派,并促使胡司派的宗教改革思想迅速地传播到西欧诸国——德国、法国、英国以及瑞士的急进加尔文教派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胡司教派主张的影响。后来东西新教汇合起来,同罗马天主教派之间展开了斗争,给保守的天主教派以致命的打击,从此天主教一蹶不振,日落西山了!
    三宗教改革的拓展时期
    从16世纪初至16世纪中叶的半个世纪里,欧洲的宗教改革已发展成为席卷全欧性的、强大的社会政治运动。在西欧形成了两大中心——16世纪初,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激化,德国成了各种矛盾的中心,而宗教矛盾又是这些矛盾的焦点,势必使德国成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旗帜;16世纪中叶,由于德、法、英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在瑞士形成了最激进的加尔文教派。加尔文教徒高举新兴资产阶级新教的大旗,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在德国,由路德发难的宗教改革产生了两大教派——一为人民的宗教改革派,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闵采尔;一为市民阶级的新教派,其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这两派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斗争中曾携手攻坚,但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农民战争的爆发,他们则分道扬镳,各走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道路。
    德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出现的。16世纪初,路德针对天主教会在全德不得民心,引起全德人民的切齿痛恨,提出了“九十五论纲”以示抗议,从而掀起了震撼全欧的宗教改革的风暴。他的社会主张和宗教信条,集中在三大问题上:其一,“信仰得救”,这一点的重大意义在于基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垄断信徒信仰得救,必须依赖于上自罗马教皇下至一般神甫的中介地位,从根本上切断了教会的财源,给天主教会以致命的打击;其二,建立“廉价教会”,其作用在于消除了罗马教廷和各级僧人的骄奢淫逸、富贵在天的旧俗,特别是反对它那繁缛的、浪费巨额金钱的宗教仪式。但“廉价教会”的建立,对视钱如命的市民阶级带来了莫大的收益;其三,路德提出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是其重大贡献。后来英、法、荷、瑞等国纷纷响应,建立了本国的教会,迫使罗马教廷失去了忠实的伙伴,从此愈加孤立无援了!赫赫一世的大一统基督教世界从此分裂,各自分道扬镳了。不过,路德教——新教从此正式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教派。此后新教与旧教两大派开展了激烈的斗争,成为中古晚期和近代早期宗教斗争的主要内容。路德的宗教改革,其贡献是巨大的,对后世影响也是深刻的。然而他后来背弃德国人民和资产阶级倒向封建王侯一边,正象恩格斯所说:“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12)但是当路德向右转,而人民革命正需要人去领导的时候,托马斯·闵采尔挺身而出,继续领导了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闵采尔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农民战争,而且还在于他创立了有关宗教改革的理论。其一,他提出的信仰得救不同于路德,他认为信仰得救必须是理性的信仰,只有通过个人的理性信仰才能升入天堂,而天堂不在来世,就在此生。信徒的使命就是要求个人在现实社会建立人间的天堂。上帝的意志就是为整个社会谋福利,凡是为个人谋私利的富人和剥削者,就是不敬上帝的人,应打倒在地。其次,他认为罗马教皇所宣扬的信仰的神秘、天堂的向往、地狱的可畏都是他借以恐吓和统治人民的法宝,应一一戳穿。恩格斯针对闵采尔的学说,指出闵采尔“在基督教外形之下传播一种泛神论,……个别地方甚至着了无神论的边际。”恩格斯又说:“正如闵采尔的宗教哲学接近无神论一样,他的政治纲领也接近共产主义。”闵采尔的“共产主义”就是要在现实的社会上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同社会成员对立的统治者的社会。这就是他对“以后历史的预见。”(13)闵采尔向德国人民宣布:“根据基督教的要求,一切财产公有,每人应按需分配。”(14)这就是闵采尔的“千载神的王国”的基本观点,同时他特别强调要实现“千载王国”必须诉诸武力。所以恩格斯对这一看法,认为他是当时“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获得解放的天才预见。”(15)闵采尔既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革命家,又是一位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宗教革新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