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南欧瑞士出现的加尔文教派乃是欧洲宗教改革的重大转折。加尔文教不仅在宗教理论上有重大的突破——他的“先定论”对日后基督教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而且在社会实践上,使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新教徒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对尔后资产阶级新教国家学说的创立起了某些奠基作用。 先定论是加尔文教思想的核心。所谓先定论,就是绝对承认上帝预先决定了世界上的一切物、事和人。人、事和物只有顺者昌,不顺者亡。人的命运好歹、事业的成败和万物的兴衰均为上帝的永恒意旨早已定夺,无法更改。先定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否定了中古社会人们对教皇的盲目信仰、绝对服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观念,否定了封建贵族的高贵身世和封建特权,这些主张都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加尔文教的先定论更对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之道创立了新的理论。他的理论根据是15世纪末和16世纪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客观进程提出来的。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深刻地影响了西欧诸国,殖民掠夺在某几个国家疯狂地进行,引起了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那种买空卖空、瞬息万变、顷刻之间宣告破产、突然之间变成亿万富翁,成功与失败取决于未知的商品经济的摆布。人们应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人就是加尔文指出的上帝,他决定了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社会中,有学会了发财致富的选民和不会应变而破产贫穷的弃民;这个天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加尔文常在大庭广众面前宣扬:人们(指上帝的选民)要勇敢无畏地从事现实社会活动,要全力扩大企业、周转资金或从事原始资本积累,从而发家致富。他说:“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种观点实际指的是选民应学会市场商品的经济规律,为资产阶级工商业活动创造理论依据。正象恩格斯所说:“加尔文教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激进部分的要求。他的命定论的学说,就是如下一类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即在商业与竞争世界中,成功或破产并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和技巧,而取决于那种不受个人支配的情况,‘决定者并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至大莫测的经济权力的‘仁慈’。”(16)我们知道,从16世纪初至20世纪西欧北美的基督教文化世界里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都信奉加尔文教的先定论,在这一信条刺激下,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腾飞,乃至于生活水平有长足的富裕,使尔后西方基督教世界处于第一世界,这不能不是在某种内在原因上和加尔文的先定论有着关系。 加尔文的神学理论,集中在国家问题上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共和制,他把每个新教徒的自由、民主、共和制,他把每个新教徒的自由、民主,共和愿望同国家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国家、政权和官吏都是代表上帝行道,其职责是直接对上帝负责。上帝的王国是共和与民主的体现,人间的王国也不能受君主、主教和贵族的约束,也必须民主化、共和化。英国的清教徒就是在加尔文共和思想的薰陶下,反对暴政、勇敢地提出君主权力的源泉来自人民,国君不能违背人民的意愿为非作歹,否则人民可群起而攻之。当时日内瓦、伯尔尼和苏黎世城市共和国首次实现了政教合一的共和制,这是“脱旧入新”的第一次尝试,日后对英、德、法、荷等国均有重大影响。 四宗教改革的胜利时期 在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叶的一百年中,欧洲的新教派,在三个国度里取得了胜利——英国清教派的崛起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出现欧洲历史上典型的宗教宽容政策的产物——新旧教派合二为一的国教派;加尔文教徒领导的荷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立。 英国的清教创立于16世纪中期。当时富裕的小私有者、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为反对专制王权和国教的压制下形成了一个“不服从国教者”的教派,并要求从国教中清除天主教的污垢和主教制,故史称“清教”。他们以国教会内部反对派的面目出现,要求改革国教。后随着清教徒和国教徒矛盾的加剧,清教派作为一个政治派别形成于60年代。1663年他们在坎特伯雷举行了一次大会,会上制订了清除国教中繁缛礼仪的《六条款》,首次提出自己的主张,从此在英国历史上开创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会。 16世纪70年代,部分清教徒为改革清教会内部的组织,提出圣经是最高的权威,君主必须服从圣经,不能违背上帝遗言。其目的在于废除女王的御用统治工具——主教制,用圣经改造并限制王权,以期达到否定君主专制的目的。尔后那些代表大资产阶级上层贵族利益的领导者组成了长老派。长老派是自下而上建立的与国教不同的、独立的教会组织,其活动中心在剑桥和伦敦,同国教对立而存在。但是长老派属于温和的、保守的集团,在组织上并未同国教会断绝关系。 16世纪80年代,部分不满专横的长老派的中下层清教徒建立了独立派清教组织。至此在清教会内部出现了独立派和长老派平行的两个集团。独立派的主张是,清教会应脱离政府、不受政府的控制;实行教徒一律平等,教徒大众共同管理教务,废除主教制;清教会必须同女王制约下的国教会决裂,采用民主共和制反对专制王权。从80年代起,英国专制王权同清教徒展开了斗争。政府采取断然措施,严厉屠杀、囚禁和驱逐大批清教徒,清教徒遭到史无前例地迫害。 这样,从亨利八世的国教运动发展到以独立派为主的清教运动、从反对罗马教廷发展到反对专制王权,从单一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政治运动,对英国的历史转折均起了重大的影响。英国的历史进程证明了政府虽然迫害清教徒,但代表新潮流的清教势力则方兴未艾,不断壮大,到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徒高举加尔文教派的旗帜下,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国教派终于退出了政治舞台,逐步消失了它的历史作用。 法国宗教改革从16世纪40年代起,南方的农民、城市平民、部分资产阶级和贵族皈依加尔文教。其中富裕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利用虔诚的下层劳动者教徒的力量,进行反北方天主教集团的战争,从事政治独立、经济孤立的政策。从1562—1594年双方进行了三十余年的内战,在法国出现了两大贵族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鏖战,史称“雨格诺战争”。这场战争的重大特点有三:其一,两大集团在战争的第一回合中(1562—1572年),均企图高举王旗,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控制全国政权的目的。其二,战争的第二回合中(1572—1576年),南方雨格诺教徒获胜,建立了国中之国的“雨格诺共和国”,掌权者是企图分裂割据的名门望族,他们的纲领是,“严防平民的统治或极端民主,以免玷污贵族”、“防备法王专制的实现”。从其纲领看,这个“共和国”只能昙花一现,不代表进步势力,不属于时代的发展方向,可说是历史的反动。如果说它有某点进步性,仅仅是短期内宗教改革的统一。正如恩格斯说:“在法国……统一仅仅是由于宗教改革才一度在短期成为问题。”(17)其三,正由于雨格诺教徒有一定的宗教自由,有自己的地方法院、三级会议和在南方建立百余城堡作为防止北方贵族的进攻,这才使南北分裂成为定局和造成法国政局处于混乱之中。其三,在内战的第三回合中(1576—1594年),由南北贵族集团之争发展到华洛亚、波旁和吉斯三大家族的“三亨利”争夺王位的大战,最后那瓦尔亨利登上宝座,法国开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1594年亨利进入巴黎,全国复归统一,内战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