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用兵驻兵西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藏研究》 冯智 参加讨论

三、清朝用兵驻兵西藏制度的历史影响
    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用兵和驻兵西藏的制度,是清朝管理边疆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清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和政治的管理,它对于西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建制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方面 清军进藏驻藏是清政府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清朝通过用兵,抵御了外敌的侵略,巩固了国防,保护了西藏人民的利益;平息了内乱,维护了西藏地方的稳定。通过用兵,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管理。用兵后,酌定善后事宜,颁布规章制度,不断整顿西藏地方的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使清朝治藏政策基本上能够符合西藏的特点,有利于西藏的发展。清朝用兵西藏,进一步提高了清朝中央的威望,促进了西藏地方对清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作用。清朝用兵西藏又推进了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的发展。清军本身就是一支由满、汉、蒙等多民族组成的军队,清军驻藏,长期与藏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和交流。在清军中,官兵雇佣藏族妇女进行“喂马樵汲缝补之事,相沿已久。”(注:乾隆五十九年(1789年)六月二十七日,“和珅等遵旨议复藏地善后事宜十九条”,见《一史馆藏宫中朱批奏折》。)藏族妇女与清兵“私相往来”,致使清军营中“弁兵奸生之子,在营食粮者,现已十居二三。”(注:道光二十四年七月,琦善等奏,见《清宣宗实录》卷407。)清兵与藏族通婚,渐成潮流,驻藏清兵适应了藏族生活,有的甚至愿意留居西藏。清朝统治者也提倡驻藏清兵“以糌粑为食”,“与番兵同甘苦。”(注:松筠:《西招图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这些情况,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军事方面 清朝用兵西藏,派遣军队驻守各个要隘,加强边境巡逻,整编藏军,加强西藏地方军事力量,威慑外敌,安定内部,形成定制。这些前已详述,此不赘述。清朝大规模用兵西藏,还波及川、滇、甘、青藏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清朝从进藏部队中抽调兵力的同时将其驻防于上述藏区,稳住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对西藏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同时对于这些地方的开发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方面 清兵进藏驻藏对西藏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清朝自康熙五十九年用兵西藏后,即打通了川藏、滇藏和青藏三条进藏主干驿路,沿途添设军站,设置粮台,派兵守护,保障了进藏交通的通畅。这有利于西藏与内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当时留驻中甸、打箭炉、巴塘、理塘、察木多、拉萨等地的汉人和商贸小贩日益增多。清朝每次用兵西藏,均动员了川、滇、青等藏区的僧俗民众、土司和部落头人,征调大量的人力、畜力和物力担当后勤供应,保障军需物资运藏。清朝官府对所征乌拉都付给脚价,对西藏地方政府的供应采取购买方式付给银两。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就西藏筹办军用粮饷事,驻藏大臣庆林奏称:“前在藏中办得口粮四千六百石,今据达赖喇嘛又办得一千一百只牛、一万只羊,情愿作为官兵口粮,不敢领价。”对此,乾隆帝下旨规定清军动用西藏地方所办口粮,“仍照数给价,俟陆续买得归补商上,以备养赡众喇嘛之用。”(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九月二十五日,“谕达赖喇嘛嘉其为进藏兵丁筹办口粮事”,见《一史馆藏内阁杂册》,同见《汇编》第628页。)对于驻藏官兵的口粮供应,形式多样。如雍正帝曾下旨将驻藏官兵的口粮,由官府发给银两,到藏之日,由士兵“自行买备。”乾隆十八年以后又实行提前采买贮存,以免出现供粮危机。清军出钱在藏区购买数量庞大的军粮物资,多少带有商品买卖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刺激西藏农牧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兴起。
    推行军屯是清代就近解决戍边部队粮饷问题的又一办法。清自康熙年间用兵西藏后,逐渐在邻近的川(如大小金川)、滇(如中甸和维西)、青(如西宁至格尔木)等省藏区推行军屯。雍正九年,清廷即派兵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额色尔津地方筑城建廒,进行屯田。官府还发直隶、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5省军罪人犯到青海大通布隆吉尔等处,“令共开垦。”(注:吴燕绍:《西藏史大纲》,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第822页。)屯田地区除接受犯人之外,还吸引不少汉人向藏区迁移,官府给予屯田眷属的待遇。对投诚的藏民,官府也安插与汉人一体屯垦。屯田带有军民混合、汉藏结合的特点。这些屯田,支持了西藏,解决了驻藏清军的一部分养赡问题,减少了内地供粮的压力。屯田不仅是对藏区农牧业生产有示范效应,而且也有利于促进藏区的开发。
    文化方面 清军进藏和驻藏极大地推动了西藏与内地、藏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清军把军用物资、生活用品以及内地先进的农耕、畜牧、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技术带进西藏,又把西藏的文化及地方特产、各种艺术品等带回内地,形成广泛的交流。清军进藏后主动学习藏族文化,清统治者鼓励清军要“熟悉夷情”,士兵主动适应高原生活,甚至与藏族通婚。藏族也向清军学习先进的内地文化和生产技术。清军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在与藏族的接触中,留下了许多反映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遗迹。由清军建造的分布于拉萨等西藏各地的关帝庙就是其中的重要反映。(注:清军在西藏建有10多座关帝庙,除了至今尚存的拉萨磨盘山关帝庙之外,见于记载的还有:(一)拉萨北郊扎什城关帝庙(即今娘热路扎基寺遗址,见于《磨盘山新建关帝庙碑》记载)。(二)拉萨城东南方向的关帝庙。据《卫藏通志》载:“拉撒(拉萨)东南噶勒丹寺相近”,“与大小昭寺相似,内供关帝君像。”(三)后藏扎什伦布寺旁的关帝庙(为康熙年间平定西藏后所建)。(四)山南泽当关帝庙(位于泽当镇西边,东南靠贡布日山,北临雅鲁藏布江岸,为18世纪留居当地的汉民所建)。(五)藏北嘉黎关帝庙(康熙年间清朝绿营兵丁常驻嘉黎,此庙为清军所建)。)拉萨的磨盘山关帝庙是西藏僧俗人民缅怀中央政府和清军历史功绩及祭祀关公的地方,每年驻藏绿营官兵、驻藏大臣衙门官员及随行人员、内地各族商人及其家属、当地藏族僧俗都会前去祭拜。人们祭祀关公以实现祈福、祛病、消灾、避祸、求官和佑安等愿望和要求。历史上磨盘山的香火四季不断,它是汉藏文化进行交流的一种体现。
    总之,清军进藏驻藏是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是清朝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体现,它在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安定西藏、保证西藏地方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抹。它推动了内地各族人民与西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来,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