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边界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吴伟 参加讨论

英国接受寇松线是想及早把苏联的影响范围确定下来,以免这种影响随着红军进入东欧各国而无限制地扩大。因此,让波兰让出一部分地区给苏联,比失去整个波兰、甚至欧洲要有利得多。而能保住英国对波兰影响,不使它完全倒向苏联一边的办法,就是让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回国执政。在苏联已与流亡政府断交的情况下,关键是要看苏联能否重新接受流亡政府,这又首先取决于流亡政府是否接受以寇松线为苏波边界了。边界问题与政府问题联系在一起,具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它再与东西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对战争结局的看法,对战后欧洲安排的打算结合在一起,其政治意义又被放大了。所以,德黑兰会议后,艾登和丘吉尔对接替因飞机失事逝世的西科尔斯基出任波兰流亡政府总理的米科拉伊奇克劝压并用,要其表示接受寇松线,换取回国执政的机会。(53)罗斯福也建议米科拉伊奇克到莫斯科,当面向斯大林表明态度。(54)然而米科拉伊奇克在1944年7月、8月访苏期间,没有接受寇松线,“空着双手”回到伦敦。同年10月上旬,丘吉尔访苏,此时斯大林对寇松线的态度更加坚决,明确指出,波兰流亡政府要想和苏联政府建立联系,只有承认寇松线,并拒绝了丘吉尔提出的折中办法,即波兰流亡政府接受寇松线为波兰“事实上”的东部边界,但保留在和会上最后讨论这个问题的权利。可见,这时苏联已把寇松线问题当成一块唯一的“试金石”,它要的是明确表态,而不是可以有别的解释的外交辞令。丘吉尔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与苏联达成在巴尔干地区划分势力范围的方案,这在丘吉尔看来是更大的问题。他担心在寇松线问题上不满足苏联的要求,会因小失大,让苏联有正当的理由完全控制波兰政府。然而应召前来莫斯科的米料拉伊奇克仍然迟迟不肯表示接受寇松线,用丘吉尔的话说,米科拉伊奇克已经“固执得看不到牵涉的问题有多大。”(55)波兰边界问题已经成了大国交易中的一个筹码,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的固执,自然只能使自己受到孤立和冷落。但关键是,以波兰流亡政府的政治作用和影响力,拒绝寇松线,丝毫不能阻止苏联的解决方式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大国所接受。
    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就波兰问题达成协议。以冠松线为准的波兰东部边界在稍作有利于波兰的更改后得到三国承认;波兰将在北方和西方获得广大的领土让予。(56)同时,边界问题的政治化在协议中有了具体的体现。虽然协议中没有把承认有关边界的决议作为一条政治标准提出,但雅尔塔协议中有关波兰边界和政府问题是放在一起说的,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又比较完整的部分,因此可以也应该把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只接受其中的一部分而拒绝另一部分。要么接受雅尔塔会议有关波兰的全部协议(包括边界划定和政府组成方式),要么就不能介入波兰问题的解决。一直不接受寇松线的科拉伊奇克,也只是在他公开声明接受雅尔塔关于波兰问题的决议后,(57)才被允许加入波兰民族统一政府的。可以说,雅尔塔协议是首次通过当时最具权威的方式--大国协议的方式,初步解决了盟国间的一大政治问题。
    与东部边界相比,波兰西部边界的确定要多一番周折。这是由于它与更重大的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处置德国问题联系在一起。斯大林从波兰几次成为德国进攻苏联走廊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结论,“必须使波兰自己关闭这条走廊,为此目的,就必须使波兰成为一个强大、独立和民主的国家”,而这场战争的教训又证明“波兰和俄国之间的友谊是波俄两国安全的保证”。(58)这就是说,在苏联看来,波兰除了要与苏友好外,还必须强大。当波兰在战争中遭受重大破坏之后,它必须而且应该从苏波的共同敌人德国那里得到补偿。另外,法国临时政府主席戴高乐在1944年12月上旬访问莫斯科时的一个观点,也得斯大林的认同,即以奥得河和尼斯河为国界会消除德国和波兰达成协议的可能性。(59)这样,让波兰西移,就不单单是一种补偿,而且也是一种战略考虑了。雅尔塔会议刚一结束,苏联国防委员会便把奥得河和西尼斯河以东由红军控制的领土转交波兰临时政府管理,后者很快开始树立界碑,接管了这一地区。(60)但问题随之而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这好象把德国分成了五个占领区,而不是雅尔塔协议规定的四个,这有碍赔偿问题的合理解决。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就曾对此提出异议,这次又抓住东、西尼斯河之分,再次从社会经济角度提出不同意见。说穿了,英美是不愿意看到亲苏的波兰占据过多的德国领土和资源,使与苏结盟并友好的波兰在中东欧占据强大的位置。但这种异议和不同意见,在苏军已推进到易北河并正准备对日开战的情况下,已经无法动摇认为力量对比于已有利的苏联的立场了。英美承认的波兰民族统一政府也向三大国发出长篇备忘录,阐述了收复上述地区的理由和根据(61)。波兰共和国总统贝鲁特应邀来到波茨坦,向三大国当面表示:“在反对德国的战争中损失巨大的波兰人民认为,对西部边界的任何别的解决方式都是危险和不公正的。”最后,波茨坦会议形成决议,允许波兰民族统一政府对奥得-西尼斯河以东地区继续管理。(62)此后,波兰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50年,波兰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1970年分别缔结条约,确认了奥得-西尼斯线。
    波兰边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几乎贯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这注定了它无法摆脱战争和战争条件下国际政治生活的作用与影响。它先是成为国际问题,之后又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了大国政治棋盘上的一粒棋子。在战争这样的非常时期,它的解决很难通过公正合理的正常渠道完成,相反,必须去适应和服从战争这个当时最大的政治的需要,由当时对这个最大政治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国家决定其解决的方式和时间表。它的最终解决首先是在战争中起主要作用的大国利益平衡的结果,而不是所有有关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因此,它不要求真正的客观公正,而只要求大国能够接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