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北朝位阶体制变迁之全面领先南朝(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 阎步克 参加讨论

(21)周一良《〈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第111页。
    (22)《唐六典》卷二:二《少府》:“梁以少府爲夏卿……班第十一,品从第四。”卷二三《将作监》:“梁天监七年,置十二卿,改将作大匠爲大匠卿,是爲秋卿,班第十,品正第五。”(中华书局,1992年,第541、593页。)
    (23)黄惠贤、聂早英《〈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武汉大学历史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1辑,1991年。
    (24)张旭华《从孝文帝清定流品看北魏官职之清浊》,《北朝研究》1992年第1期。
    (25)《魏书》卷七八《孙绍传》,第1724页。
    (26)拙作《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7)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110页。
    (28)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29)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的视角》,北京大学历史系2007年博士论文,第111页。
    (30)《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第31页;《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805页。
    (31)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的视角》,第96-97、102页。
    (32)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台北:花木兰出版社,2009年,上册,第28页;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的视角》,第98页以下。
    (33)顾江龙指出,天赐间刺史、郡守、县令长分别用第六、第七、第八品,其“品”就是五等散官之品.见其《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的视角》,第107页。胡鸿同学指出,五品散官被称爲“造士”,居封爵之下,乃是比附《礼记·王制》的“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及“任官然後爵之”之说。见其《释〈魏书·官氏志〉所见天赐年间官爵品级制度》,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作业,未刊稿。孙正军同学提出,“封爵+五品散官”的体制,含有对周朝诸侯、卿、大夫、士体制的模拟;并对“除伯、男二号”的原因提出新解。见其《从“五等”到“三等”》,《文史》第90辑,中华书局,2010年。
    (34)《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一句(第2973页),似应作“六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七品散官比议郎”。虽然魏晋官品中,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都在第七品,但议郎在第八品,低於大夫。汉代议郎的秩级也是低於大夫的。《官氏志》又记:“初置六谒官,准古六卿,其秩五品。属官有大夫,秩六品。”这也能旁证三大夫在第六品。
    (35)分见《魏书》卷二《道武帝纪》,卷一九中《任城王元澄传》,第21、465页。
    (36)参看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五等爵无食邑”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157页。
    (37)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77页。
    (38)《周书》卷一六“史臣曰”,中华书局,1971年,第273页。
    (39)陈苏镇《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40)拙作《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503-504页。以往的看法,是北周流内位阶爲九命正从十八阶。我对军号、散官“双授”制度的考察显示,北周散阶比九命正从细密一倍。
    (41)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的视角》第三章。我曾推测“北周时期的三都督,最初还不完全是和柱国到仪同的序列相衔接的位阶”,这个不准确的判断,爲顾君所修正。
    (42)卢向前、雄伟《本阶官位形成与演化:北周隋唐官制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3)金锡佑《唐代百姓勋官考论》,《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