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北朝位阶体制变迁之全面领先南朝(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 阎步克 参加讨论

二、北朝的计阶进位制领先南朝
    三国伊始,一个新现象便映入眼帘:在曹魏和孙吴,都出现了“增位”、“进位”、“加位”之事。
    汉朝的所谓“加位”,除了“加位特进”之外,通常是指升官,所谓的“位”指的是官职、职位。而曹魏与孙吴“加位”之“位”,则已不是指职位了,至少不完全指职位。曹魏王昶《陈治略五事》中有这样一个建议:“欲令居官者久於其职,有治续则就增位、赐爵。”④王昶的宗旨既在於“久於其职”,那麽他所说的“增位”,就只能是一种脱离了职位的个人位阶,即官员的个人品位。章太炎云:“诸称增位二等、增位一等者,徒其朝列、冠服、印绶、奉禄之差。”⑤这个判断不甚确切。所谓增位二等、增位一等,乃是一种量化的位阶、个人官资的尺度,不妨说成“资阶”。西晋以下,“文武普增位二等”、“增天下位一等”之类事情,就经常化了。在东晋南朝,百官普遍使用“位”、“阶”来计算官资⑥。
    秦汉还没有计阶进位的制度。章太炎也看到:“秦、汉时无散阶,去职则夷於庶民。”那麽魏晋间的上述变化,就标志着帝国官僚的官资管理,初次获得了品位化的形式。杨树藩先生认爲:“秦汉以来,文官有职而无阶。至隋始见‘阶制’之初型。……至唐,扩充爲二十九阶。”⑦这个“至隋始见‘阶制’之初型”的说法,略微简单了一点儿,魏晋的增位进阶之制,可以说已是“阶制之初型”了。“秦汉以来,文官有职而无阶”情况,至魏晋而一变。
    增位进阶之阶既是“人之阶”,用以标示个人的资历深浅,被记録在阶牒、考簿之上;同时也推动了“官之阶”的形成,即,各品之内的官职也相应分成若干阶,某阶之人,才有资格做某阶之官。超阶用人是爲特例。阶的获得,有任满进阶、因功赐阶,及朝廷开恩“普增位”等多种途径。“普增位”亦称“泛阶”。“泛阶”的做法,通行於两晋南北朝与唐宋,秦汉、明清却没有这种事情,对比鲜明。明清时“阶”的功能淡化、变质了。这也说明在中国官阶史上,魏晋至唐宋构成一系。
    唐代的二十九级文武散阶,既然是由魏晋以来的计阶进位做法发展而来的,那麽就可以由唐阶来反观魏晋以来的相关变迁。唐代文武散阶的特点有三:第一,它们是量化计算的官资;第二,散阶与品阶是一体化的;第三,阶次采用官号形式,即,以某某大夫、某某郎,或某某将军、某某校尉(副尉)等命名。以上三点可以表达爲“位阶+官号≌品级”,即资阶与官号相结合,资阶的级数与品阶的级数“全等”,与官品一体化。由此来反观魏晋:此时虽然出现了量化计算的资阶,但它既没有跟品阶充分一体化,也没有官号化。
    西晋有“九班”之制。在这个制度下,官员一班一班地迁转;一品之内,则在若干官职之间“傍转”⑧。一班之内的“傍转”所形成的等级,就是品下之阶的萌芽。“九班”的区分是比较粗略的,那麽就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某班之内有三阶,某班之内却有四阶;在一班之内,因不同迁转路綫的存在,也有沿某一路綫迁转有二阶、沿另一路綫却有三阶的可能。总之,各班之内的“阶”还不是匀称分布的。当时虽已出现九品官品,但汉代秩级仍被沿用着,爲各个官职规定的中正品也是影响官职资望的因素,那麽在多重因素制约之下,一品之内的阶次杂乱无章,是“情有可原”的。这种品级与资阶不一致的情况,直至宋齐依然故我。
    时至北魏,较大的变迁发生了。魏孝文帝两次改革官阶。第一次在太和十七年(493年),九品官品分正从十八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合计五十四阶。第二次改革,三品以上只分正从,四品以下进而又分上下,合计三十阶。九品十八等三十阶之阶,也就是官僚累资进阶之“阶”。这样一来,一品之内的各阶匀称分布了,官员资阶与官品框架无缝对接了。北魏史料中多次出现“本资”的概念。“本资惟拟五品”及“内外文武,普泛四阶;合叙未定第者,亦沾级。除名免官者,特复本资,品封依旧”⑨之类记载,就说明“本资”是以品阶计算的。
    《魏书·官氏志》云“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南齐书·魏虏传》对北魏“凡九品,品各有二”之事也做特别记録,都反映了这个制度系孝文帝首创。此後北齐承袭了孝文帝的品阶制度。查北齐薪俸等级,正一品到从九品只有十八等。薪俸只有十八等,官品却设置了三十阶之多,这说明什麽呢?说明三十阶不是用於管理薪俸的,而是用於管理“本资”的。三十阶之制爲唐朝沿用。唐制也是薪俸只有十八等、散阶却有二十九阶的,与北齐并无二致。
    北魏官阶制度的演化,其动力何来呢?其动力之一,就是考课制度的发展。孝文帝的改革,令考课制度大大完善了。由此,北魏出现了“贵贱内外、万有余人”、“官罔高卑、人无贵贱”统统考课的壮观场景。而“衆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之类记载,更反映了考课制与进阶制相辅相成。位阶的整齐化,资阶与品阶的一体化,爲考课进阶提供了重大便利。此後的周齐以至隋唐,考课进阶制度不断推进,最终变成了行政常态。那麽在考课制度上,约略也能看到“南朝-北朝-隋唐”这样一条轨迹。比之北朝,江左五朝的考课在规模、频度和实效上相形见绌,究其原因,就在於文化士族盘根错节、尸位素餐。有学者甚至这样看待南朝政权,说它是一个“流亡贵族的福利体制”⑩。江左政权的位阶之制,与其说是爲了维系科层秩序、增加行政效率,不如说是爲了保障官贵的身份权势。从宏观上看,魏晋以降“资阶”的出现,表明中国官僚阶级已爲一己赢得了品位保障;在南北朝,又可以说南朝位阶更爲“士族化”,北朝的进阶制则更爲“行政化”、“官僚化”。
    如前所述,唐朝文武散阶的第二个特点,是“散阶与品阶的一体化”。而现在人们看到,北魏北齐的资阶已与品阶一体化了,从而领先南朝了。至於唐朝散阶的第三个特点“官号化”,即用官号来标示资阶,这一点北朝也超越了南朝。详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