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向工业、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流动。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加速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德国也不例外,伴随工业化的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农业转向工业及其他产业。工业化和农业人口流动使德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各地逐步繁荣。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这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尽管如此,农村多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汉堡13万、德累斯顿6万、科隆5万左右、布勒斯劳6万、 莱比锡4万、慕尼黑3万。〔1〕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 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如巴门的人口已达1.3万、埃尔伯弗尔德1万、勒姆施艾德0.7万、哈根0.2万。〔2〕 (二)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萨克森和上西里西亚、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更突出,如柏林在1850年人口已达41.9万、慕尼黑11万、科伦9.7万、布勒斯劳11.4万。〔3〕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说明城市经济不断繁荣和发展。 (三)从1871年帝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德国城市化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这期间不仅普鲁士各省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他各邦城市经济也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为了加强对外来农村人口的管理,很多城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商业区大多位于城内区,或工业较集中的地区,这些城市逐渐发展成综合性的大都市。德国城市化的第三阶段也可谓城市化的鼎盛时期。工业城市从农村获得大批劳动力,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手工业、商业、服务性行业为主的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不仅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人口流动为城市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871年以后,德国的城市化以普鲁士的莱因省和萨克森尤为突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德意志帝国人口增加了约58%,从1815年的4110万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6490万。在1 万居民以上的城市里居住的人口比例从1871年的12.5%增加到1910年的34.7%。〔4〕 德国1871年-191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百分比)〔5〕 城市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 等 级 1871年1910年 10万以上 4.8 21.3 1万人7.7 13.4 2千-1万人 23.6 25.4 2千人以上63.9 39.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