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构建太平洋共同体的失败努力:太平洋国际学会的活动与影响(1925-1945)(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 王立新 参加讨论

学会相信太平洋地区国家间争端的根源在于误解和非理性,让情感和偏见主导了国家间的关系,而一旦学会通过科学的研究把“客观事实”揭示出来,通过理性的讨论剔除情感的影响,偏见和误解就会消除,紧张关系就会得到缓解。用夏威夷大学校长阿瑟·迪安的话说,“让事实(truth)显现,它能为自己说话”。(74)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研究寻找不带偏见的事实是欧洲启蒙传统的一部分,但是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已经证明,绝对客观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实际上,“知识既不是通用的也不是客观的,因为无论是各学科还是知识创造者都是在自己的时代和环境中由文化建构的”。(75)爱德华·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曾对知识进行了划分,认为存在两种知识,即“纯粹知识”和“政治知识”,政治性知识深受其生产者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76)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研究成果无疑属于萨义德所说的“政治知识”,不可能是毫无偏见和绝对客观的。实际上,学会组织的研究计划无论在议题设定、资料收集还是立论构建方面都深受研究者国家立场和利益的影响,这在各国别理事会所从事的研究项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国别理事会往往提出有利于本国的研究项目,如中国理事会要求加强对东北问题的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常常遭到日本的反对,担心得出不利于日本的结论。秘书处和研究理事会的美方成员则会反对日本提出的涉及门罗主义和美国的中美洲政策的研究项目。越是国家间存在争端的问题,越难以做到客观,也越容易在学会内部引起争议。但是,在总干事卡特的坚持下,学会越来越多地卷入热点问题的研究,从而引起越来越多的纷争。不仅如此,各国界定“客观”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研究者自己认为客观的结论往往被争端的另一方视为充满偏见,特别是在国家间关系极度紧张或兵戎相见的时候更是如此。实际上,学会追求揭示的所谓“客观”事实,特别是争端各方都认可的“客观”事实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也注定了太平洋学会追求的通过发现事实来增进理解以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归根结底,非政府组织发挥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其活动更多地受到国内和国际政治气候的影响,特别是当学会变成智库后,政府和公众的信任是其存在的首要条件。因此,当美国社会在麦卡锡主义影响下对学会的宗旨、政治倾向和知识立场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其地位一落千丈,并失去了经济来源,最后不得不宣布解散。
    注释:
    ①国际非政府组织在1910年是135个,1920年增加到214个,到1930年则增加到375个。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刘青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②Herbert Croly,“The Human Potential in Pacific Politics,”John B.Condliffe,ed.,Problems of the Pacific: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Honolulu,Hawaii,July 15 to 29,1927,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8,p.578.
    ③张静:《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王美平:《太平洋国际学会与东北问题--中、日学会的交锋》,《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欧阳军喜:《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简史》,《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8期;王连捷:《张学良与太平洋国际学会--兼论〈田中奏折〉的真伪》,《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④John N.Thomas,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Asian Scholars and American Politics,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4; Paul F.Hooper,“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and the Origins of Asian and Pacific Studies,”Pacific Affairs,Vol.61,No.1,Spring 1988,pp.98-121; Paul F.Hooper,ed.,Rediscovering the IPR: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Center for Arts and Humanitie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1994; Tomoko Akami,Internationalizing the Pacific:The United States,Japan and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in War and Peace,1919-1945,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Michael Richard Anderson,Pacific Dreams: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Mind of Asia,Ph.D.Diss.,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009.
    ⑤Woodrow Wilson,New Democracy:Presidential Messages,Addresses,and Other Papers(1913-1917),edited by Ray Stannard Baker and William E.Dodd,New York:Harper,1926,Vol.2,p.408.
    ⑥Chester H.Rowell,“American Sentiment on Problems of the Pacific,”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ed.,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Honolulu Session,June 30-July 14,1925:History,Organization,Proceedings,Discussions,and Addresses,Honolulu,Hawaii,1925,p.103.
    ⑦William Henry Seward,“Survey of the Arctic and Pacific Oceans,”July 29,1852,George E.Baker,ed.,The Worksof William Henry Seward,New York:Redfield,1853-1884,Vol.1,p.250.
    ⑧Howard Beale,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Rise of America to World Power,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56,pp.172,174.
    ⑨Croly,“The Human Potential in Pacific Politics,”Condliffe,ed.,Problems of the Pacific: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Honolulu,Hawaii,July 15 to 29,1927,p.582.
    ⑩Tomoko Akami,“The Rise and Fall of a‘Pacific Sense’,”Hooper,ed.,Rediscovering the IPR,p.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