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鲁克王对阿腊塔王发出的威胁言词的整个语境看,“努帝穆德咒”也不突兀,而是合情合理。就内容而言,恩美卡的首次“口谕”(即口授给使者的、对阿腊塔王进行威吓的言辞)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自我炫耀,展示神宠,肯定自己的合法地位(这层意思没有体现在乌鲁克王的“口谕”中,只体现在使者向阿腊塔王重述“口谕”的段落中,可能是为了减少重复): 179.“吾主这般说,吾主这般言: 180.吾主生就王者身,181.乌鲁克王,生活在苏美尔的巨龙,能把大山变齑粉。 182.他是山中羊,头上长巨角,183.他是野牛与小牛,以爪刨圣草。 184.由良牛生于山之间,185.乌图之子恩美卡,是他派我前来把你见。 (2)到达目的地之前的使命: 108.你要前往祖毕山,109.越过祖毕再向前。 110.苏萨与安山,111.愿其来归降,仿佛小鼠般。 112.崇山峻岭一重重,113.愿其拜服尘土中。 (3)对阿腊塔王进行威胁: 114.使者啊,对阿腊塔王,你要这样说,你要这般言: 115.“莫使我将城市毁掉,仿佛野鸽离树逃。 116.莫使我将其毁掉,仿佛弃巢而去的鸟。 117.莫使我将其下压,犹如目前的市场价。 118.莫使我使它扬沙飞尘,仿佛灰飞烟灭的城镇。 119.莫使恩基诅咒它,将平原(叫做)阿腊塔。 120.莫使我将它夷为平地,仿佛一片废墟。”(58)121.这之后,伊南那在那里站,122.大声[叫],[大声]喊。 123.莫使我将其洗劫,[仿佛]一场大劫难。 (4)对阿腊塔王提出需要付诸行动的具体要求: 124.[将要生产的]黄金,他将装之皮袋里,125.本地me之银,他将与之放一起。 126.他将加工之,[使之成为]上等银,127.山中之毛驴,将把这些货物运。 128.苏美尔的小恩里勒神,为了我--129.努帝穆德在其圣心中选定的统治者,130.让他们建造纯洁me山一座,131.仿佛黄杨树一棵,美丽且巍峨。 132.为了我,让他们把明亮的角装饰得色彩斑斓,仿佛乌图出圣殿,133.为了我,让他们把门柱修得金光闪。 (5)“努帝穆德咒”,历史地论证苏美尔人的统治地位和目前的优势:(原文略,见上文)(6)最后,语重心长地提出完成任务的保证: 156.使者即将进山去,奔向阿腊塔,157.国王再次叮咛他: 158.“使者啊,夜幕里,要像南风一样疾行,159.烈日下,要像露水一样蒸发!” 可见,不论从自身内容,还是史诗的整体语境方面看,“努帝穆德咒”都不生硬和突兀,而是顺理成章,甚至可谓独具匠心。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并给予解释:在史诗中,“努帝穆德咒”出自生活在公元前29世纪的乌鲁克王恩美卡之口,怎么会反映公元前22-前21世纪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苏美尔人的历史观?我的回答是,这就是文学作品,即真实,又不完全真实;即反映历史,又不完全反映历史;即有娱乐作用,又有政治宣传和鼓动作用。《恩美卡与阿腊塔王》成文于被现代学者称为“苏美尔复兴”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史诗作者在创作或整理口传的相关故事时,必然或自然地会留下时代烙印,这种时代烙印在“努帝穆德咒”中尤为明显,什么“哈马兹”、“阿摩利特”,甚至“苏美尔”、“阿卡德”,统统都是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概念,不可能出自恩美卡之口。文学作品不但会留下时代烙印,作者更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作品中,在此,作者把当时的“历史总结”移花接木般地安在了恩美卡身上,政治宣传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