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神谕与希罗多德式叙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阮芬 参加讨论

就克洛伊索斯为何率领吕底亚人对波斯人作战来看,希罗多德没有过分强调神谕在其中的作用,而是解释了克洛伊索斯发动战争的多重原因。在他进攻卡帕多启亚之前,希罗多德指出了他发动战争的三个动机:一是扩张领土,二是信任神谕,三是打败居鲁士来给阿斯杜阿该斯复仇。(71)但在第一次询问神谕之前,克洛伊索斯了解到波斯帝国的发展壮大,他想要阻止那日益增强的力量。(72)那么,阻止波斯的强大是他发动战争的另一个动机。
    实际上,不少学者在研究希罗多德如何解释事件时已发现,他使用了多重解释的方法。拉特内尔认为希罗多德主要采用了五种解释方法:神的嫉妒、命运、神意、报复以及历史的分析。(73)米卡尔森注意到宗教因素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它是对事件的唯一或最重要的解释,而只是几个解释中的一个。(74)哈里森也表明,希罗多德笔下的人类动机和神性因素并不矛盾。(75)结合学者们的论述来看,克洛伊索斯发动吕底亚-波斯战争有四重原因,误解神谕只是其中的一个。尽管伊默瓦尔把这些原因进行主次分析,(76)但实际上,希罗多德在说明多个原因的时候用的是并列连词kai...kai...kai...(77)可见,希罗多德在面对多个原因时,并没有特别强调哪个原因最重要。
    根据与克洛伊索斯相关的第四个神谕,希罗多德引出了克洛伊索斯被俘的经过。但仅限于此,其他叙述都遵循战争发展的历史进程。起初,克洛伊索斯跨过哈律司河,来到卡帕多启亚,攻占了普铁里亚人的城市。然后,两军在普铁里亚激战,双方伤亡惨重,不分胜负。克洛伊索斯带兵返回撒尔迪斯,打算来年春天再向波斯发动进攻。但是,居鲁士却突然率军向吕底亚人出战,于是双方在撒尔迪斯城前决战。吕底亚的援军斯巴达人未及时到达,结果,吕底亚人败北,撒尔迪斯被攻陷,城市被洗劫,克洛伊索斯被俘虏。
    战争结束以后,皮提娅解释了克洛伊索斯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即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既定的命运,克洛伊索斯偿付了五代以前的祖先的罪行。尽管希罗多德没有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称自己赞同皮提娅的说法,但这是希罗多德所列举的唯一解释,而此神谕又与早年巨吉斯所获得的神谕相呼应。这似乎表明,希罗多德完全依赖德尔斐神谕来解释。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本人的理解蕴藏在他的叙述之中。
    他多次暗示克洛伊索斯的过度自信。khraomai和manteuomai与名词manteion和khrēstērion一起使用,表示“咨询神谕”的意思。(manteion指皮提娅在灵感状态下说出的神谕,而khrēstērion则是祭司解释的神谕)但是,在叙述克洛伊索斯咨询神谕时,他却七次用了另一个动词peiraō的相关变位形式以及名词形式。这个词本义是“尝试”,与神谕一起使用有“测试神谕”之意,即就自己原本知道的事情去测问神谕。希罗多德在记载克洛伊索斯第一次派人询问神谕时,已五次用到这类词汇,它们分别是apepeirato tōn mantēiōn,peirōmenos tōn mantēiōn,tēn diapeiran tōn khrēstēriōn, epeirōtōntas ho ti poieōn tunkhanoi ho Ludōn basileus Kroisos ho Aluatteō,epeirōtōn to entetalmenon。(78)前两个是动词短语,意思是“测试神谕”;第三个是作宾语的名词短语,意思也是“测试神谕”;第四个是“测试吕底亚国王、阿律阿铁斯的儿子克洛伊索斯那时正在做什么”;第五个是“测试被命令要做的事情”。希罗多德对测试神谕的强调,无疑表现了克洛伊索斯的过度自信。多布森在分析神谕的内容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克洛伊索斯正在做一个亵渎皮提娅的恶作剧。(79)冯腾罗斯也指出,克洛伊索斯测试神谕的行为极为专横和不敬神,这将促使他走向厄运之路。(80)此外,希罗多德还两次用到了“测试”一词,出现在克洛伊索斯所获得的“骡子”神谕和最后一个神谕中,分别是 epeirōta和epeirōtān。(81)前一个“测试”表明,他心中早有答案,只是检验一下皮提娅女祭司能否给出他心中的那个答案;后一个“测试”则体现了他对神的质问,足见即便是在战败之后,他也继续保持着过度自信的姿态。
    过度自信也就成了克洛伊索斯率领的吕底亚军队被打败的原因之一。当他从德尔斐神谕得知他会“灭掉一个大帝国”的时候,他“大喜过望”(huperēsthē),深信自己一定可以摧毁居鲁士的王国。(82)那时,德尔斐神谕警告他:“在一匹骡子变成了美地亚国王的时候赶紧沿着多石的海尔谟斯河逃跑”。然而,克洛伊索斯非但不受任何影响,反而“高兴得无以复加”(pollon ti malista pantōn hēsthē),他认为骡子绝对不可能代替人做美地亚国王。(83)拉特内尔认为希罗多德笔下的“笑”出现在三种类型的人身上。第一种人在严重的过失面前是无辜的,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命运面前的脆弱,以克洛伊索斯为代表。第二种人做了邪恶的行为,他的欢愉只能在疯狂中得到解释,以冈比西斯为代表。第三种人傲慢地自信于他们的权力,以薛西斯为代表。(84)尽管拉特内尔将克洛伊索斯作为第一种人的典型,但是从“大喜过望”到“高兴得无以复加”来看,希罗多德都在刻画一个自信过度膨胀的角色,尤其是“高兴得无以复加”把克洛伊索斯的高兴程度描写到极致。此外,希罗多德还两次谈及克洛伊索斯那满溢心中的自信:一次是在桑达迪斯警告之前,克洛伊索斯满以为自己可以摧毁波斯的军队;(85)另一次是在进攻卡帕多启亚之时,他坚信自己可以为阿斯杜阿该斯复仇。(86)克洛伊索斯在获得神谕之后的过度自信在这里得到呼应。希罗多德不停地暗示:克洛伊索斯非常高兴,但实际情况不如他想的乐观;克洛伊索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其实他不能做到。
    此外,希罗多德还叙述了吕底亚军队如何在作战策略上败给波斯军队。在军队实力上,两军不相上下,这从第一次战斗中便可看出。那时,两军在普铁里亚拼死战斗,双方都伤亡惨重,结果却未分出胜负。然而,在后来的战斗中,吕底亚人的作战谋划处处不如波斯人。当第一次战斗结束以后,吕底亚人的策略是请求盟友(埃及人、巴比伦人和斯巴达人)的援助,并打算来年春天再向波斯人发动进攻。波斯人却棋高一筹,先打听到吕底亚人的作战计划,而后决定迅速出兵吕底亚。波斯人不仅知己知彼,而且掌握了作战的先机。相反,吕底亚人根本没料到波斯人的到来。第二战,两军相会在撒尔迪斯城前广阔的平原。初时,吕底亚的骑兵占据地利优势。但随后波斯的军队中有人献出良策,用骆驼与吕底亚人的马对峙,让吕底亚的骑兵优势无法发挥。于是,吕底亚人被击溃,都城撒尔迪斯被包围。由于撒尔迪斯城内的坚固防守,波斯军队的围城行动进行得很艰难。但在第四天,波斯人找到了对策,成功地翻越防守松懈的峭壁,从而攻陷撒尔迪斯。实际上,希罗多德在叙述中多次强调吕底亚人的勇敢善战。因而,吕底亚人战败的真正原因是:在战争策略上三次败给波斯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