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唐代的化外与化内(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历史研究》2014年第5期 王义康 参加讨论

    三、化内、化外与唐帝国的境内、境外
    明确唐与四夷关系及帝国构成后,唐代化内、化外的界限及内涵也就愈发清晰。
    唐永徽律既然以当时尚未灭亡的高丽、百济等蕃夷国举例,说明化外人中不同蕃夷国人相犯是如何处理的,那么诸如此类与唐有册封朝贡关系、具备君臣形式而又不在唐版图内的蕃夷国,应是唐律确定化外的界线。依此类推,界限外其他诸如与唐结成舅甥关系的吐蕃,父子关系的后突厥,先后为君臣、兄弟、父子关系的回鹘等,以及与唐有通贡关系的国家,应均属化外。唐律化外是指唐境外。
    唐律“化外”为“声教之外”,唐声教不及之处。而羁縻州隶属边州都督、都护府,归属唐,而且永徽以前唐在东北、漠北、西北的党项、西南等地已经大量设置,它们恰处于永徽律确定化外界线的册封朝贡蕃夷国之内,是“声教所暨”,而且“著于令式”。两相参照,唐代的羁縻州属化内。化内包括唐正州与羁縻州地区,为唐帝国的统治区域。蕃人是对四夷的泛称,化内人中包括归属唐的蕃人,故而唐律相应地引入“化外蕃人”一词明确处罚的对象。唐律化内是指唐境内,包括唐统治区域内蕃夷。
    上述推论是否成立,正确理解“声教所暨”也是关键所在。谭其骧认为“声教所暨”是不着边际的虚辞,(36)但是“声教之外”为唐律术语,“声教所暨”又为唐令式术语,应该不是虚辞,只是在不同的表述环境中,内涵与外延不同而已。唐人贾耽以为殷商以后历代疆域的范围益发明确,统一王朝秦、两汉、晋、隋、唐中,“声教所及,惟唐为大”,唐盛时府州北至铁勒骨利干,西至波斯。(37)所说“声教所暨”是指版图疆域范围所及,其中包括羁縻州。建中三年(782)一度中止西南蛮数羁縻州朝贺,诸州以其与牂牁“同被声教”为由而提出申诉,(38)也可佐证归属唐的蕃夷为声教所暨。至于声教的具体内容,宋代王钦臣曾有说明。宋代收复西部疆土,辟为郡县,使其为“封内”,羁縻蕃夷以“中国法教”,具体包括军队、刑法、置吏、赋役、宗教、诗书等方面。(39)中国法教即中国声教。唐代针对纳入统治体制的蕃夷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实施上述中国法教,宋人所说是对前代经验的总结。周边四夷归属王朝后,与内地同为王朝统治区域,同是声教所及或政令、法令所及地区;但王朝针对统治区域内蕃夷推行政令、法令又不同于内地的行政制度。司马光述及天宝元年(742)唐统治区域时,也将之区分为两类,“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40)正是基于后者。显然,贾耽、王钦臣与司马光所说声教所暨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贾、王是以政治所属判断,司马光则是以羁縻州有别于内地行政制度判断,但是他并不否认羁縻州归属唐的事实。唐律既以不在其版图内的蕃夷国为界限划定化外,与之相对应,唐律所谓“声教之外”即为唐版图之外;声教所暨之处则为化内,包括内地与归属唐的周边四夷,而非司马光所说狭义的声教所暨仅指唐内地。唐律化外、化内的区分是以政治所属判断,当前将纳入唐统治体制的四夷划为化外,其实质正是基于唐统治区域内四夷有别于内地行政制度而做出的判断,与唐律宗旨恰恰是相悖的。
    上述认识可从《元丰九域志》及日本古代律令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北宋王存编修的《元丰九域志》本源于《唐十道图》。北宋是继唐之后又一统一中原的王朝,但是北宋的疆域较之唐后期尚有所收缩,较之盛唐更是无法企及。王存编修北宋地理总志,既要反映元丰之制,又要表明唐宋继承的合法性,因而在《唐十道图》的基础上备载北宋元丰年间行政区划,除昭明北宋王朝正朔所及之外,又保留了唐代行政区划的规制,再现其全貌。全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记载宋王朝所辖的府州军监,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第二部分省废军州,或原为唐代的正州或羁縻州,或为宋初建制,省废后并入第一部分北宋现行府州;第四部分基本上是唐在剑南、江南、岭南所置羁縻州。以上三部分是北宋王朝实际统治的区域。而第三部分则截然不同,所记化外州是已不在北宋王朝统治下的唐代州。其实这些州并非在北宋时丧失,而是唐五代时已陆续不在王朝统治范围内。这对于厘清唐代化内、化外的内涵至关重要。
    《元丰九域志》所记河北路的化外州,除幽州、易州、涿州、檀州、平州、蓟州、营州、辽州在唐为正州外,慎州、燕州、归顺州、师州、顺州、瑞州在唐为羁縻州。安东都护府,其下注“领羁縻十四州”,是为平高丽后所置州,而州都督府漏记。幽州,其下注“领羁縻州六”。营州,其下注“领羁縻十四州”,其中应包括在奚、契丹本部设置的羁縻州。陕西路的化外州为唐关内道、陇右道州,其中灵州、夏州、银州、盐州、胜州、宥州属关内道,安西大都护府、庭州、凉州、沙州、鄯州、瓜州、西州、廓州、会州、宕州、叠州、甘州、肃州、伊州、洮阳州、建康州、镇州属陇右道。安西大都护府,其下注“领龟兹、毗沙、疏勒、焉耆、月氏、条支、修鲜、波斯八部落”。此八部落实际上在唐为八羁縻都督府,其下还置有羁縻州,范围从安西四镇至葱岭以西吐火罗地区。河东路化外州为唐河东道州及大都护府。其中云州、应州、新州、蔚州、妫州、朔州、寰州、儒州、毅州在唐为正州。虽然安北、单于、镇北三大都护府下仅注所领县,但将三大都护府同时开列,实际上是考虑到终唐一代北部边疆管理规制的沿革与变迁,(41)安北、单于大都护府在唐前期一度统领大漠南北的羁縻州。利州路的化外州为唐剑南道州,其中扶州、翼州、当州、悉州、恭州、柘州、真州、保州、静州为唐初以来陆续以生羌部落所置的正州。(42)松州除领县外,领有二十五羁縻州。夔州路化外州为唐江南西道州,其中思州、费州、播州、夷州、西高州(唐珍州)、业州(唐奖州之误)在唐为正州,牂州、兖州、庄州、琰州在唐为羁縻州。广南路化外州为唐岭南道安南都护府所领州,其中交州、峰州、瀼州、严州、田州、爱州、驩州、陆州、福禄州、长州、粤州、汤州、林州、景州、环州、平琴州、演州、山州、古州、琳州在唐为正州,武安、德化、郎茫州在唐为羁縻州。(43)
    《元丰九域志》在化外州中列举的羁縻州东起高丽,西至吐火罗地区,南至唐安南都护府。尽管没有悉数列出唐在此区域置羁縻州的细目,但却将不在北宋版图内的唐代正州与羁縻州归为化外州。这使我们得出反面的解释:无论是东起高丽、百济,北至漠北,西至吐火罗地区,唐灭高丽、百济、东西突厥、薛延陀后其部落或属国、属部内属所置羁縻州,还是唐王朝建立后在西南、岭南秦汉旧疆内重新实现统治或进一步开拓而夷僚内属所置羁縻州,当由唐统治时,它们与正州均属化内。北宋元丰年间离唐亡为时不远,王存编修《元丰九域志》时唐代相关资料依然存在,他将不在宋版图内的唐羁縻州列为化外州,相较于唐律以不在唐版图的蕃夷国划定化外,两者宗旨相同。显然,他是根据唐代法律遗文做出的判断。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认识:其一,唐律化内、化外的区分是以政治归属来判断;其二,唐律所谓的化内与化外范围随着王朝的盛衰、版图的盈缩而变动,即两者之间的界线是随时变动的。终唐一代,化内根据不同时段唐实际控制版图而确定,始终在变动,这应是唐律未明确化内具体范围的缘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周边诸族纳入唐统治体制后即为化内。
    化内、化外也见于日本律令。日本的大宝、养老令以唐永徽令为直接蓝本,养老令通过《令义解》、《令集解》大体流传至今。(44)与唐同时代的日本将中国、华夏、华夷等观念原原本本地输入,并与岛内蝦狄、隼人以及周边国家缔结不同的关系。日本养老令规定:“凡化外奴婢,自来投国者,悉放为良,即附籍贯。本主虽先来投国,亦不得认。若是境外之人,先于化内充贱,其二等以上亲,后来投化者,听赎为良。”(45)化外即境外。《令集解》则云:“答:邻国者大唐,蕃国者新罗也。朱云:宣蕃国辞,谓我化内,来时宣辞耳。”(46)即日本国内相对于蕃国自称化内。西嶋定生指出,当时日本自称的华夏、华土、中国是指日本国内,以及朝廷所直辖的国都地区或隼人与西南诸岛等地区,日本指称的蕃国(外国)并不包括在内。这与下文所述唐将内地与周边羁縻州地区同视为中国是一致的。西嶋定生又指出日本律令中天皇直辖的国郡即华夏,其周围有夷狄即蝦狄与隼人。在此界限内是日本国家的领域,界限外则是外国,(47)外国又可分为邻国与蕃国。其中邻国是与日本对等之国;蕃国是服属于日本国之国。(48)这相当于养老令所说的化外、境外。日本律令将日本国内区分为华夏与夷狄,与下文所述唐在文化观念上将国内区分为华夏与夷狄也是一致的。另外,唐代日本与周边关系的多重性及国家的构成,与我们以上分析的唐与周边四夷关系的多重性及唐帝国的构成大体一致。显然,日本将其朝廷直辖区域与周边夷狄界定为“化内”是输入唐永徽律令的结果,反之证明唐律中的化内包括归属唐的诸蕃及羁縻州地区。中国古代国家文化上强调华夷观,但政治上又不排除四夷成为帝国成员的特性,为日本在构建律令制国家过程中所继承。
    综上所述,无论是《元丰九域志》还是现存的日本律令,都直接或间接证明,唐律化内包括内地与归属唐的周边蕃夷地区,化内是疆域所在,化内与化外是指唐帝国的境内与境外,相当于现代法律意义的国内与国外。化内、化外的区分是以政治归属来判断,而不是以文化或户籍为标准来判断。
    汉律无存,唐律中关于处理化外人的法律条文为《宋刑统》全盘继承,《大明律》也规定了化外人犯罪的处理原则。南宋贳治子作《唐律释文》与《宋刑统》相辅,他注释“化外人同类相犯”、“异类相犯”基本依据唐律“疏议”与《宋刑统》“疏议”,其对象为王化之外“各有君长”的蕃夷国人。(49)宋律化外、化外人内涵沿袭唐律。明律中虽有化外一词,但唐律化外人与明代法律注释家解释的明律化外人是有区别的。(50)《大明律》缺乏类似唐律“疏议”之类的官方注释,今人所见为明代法律家的注释,其中的化外人归纳起来大致指两类人:一类为明朝治内族裔,如土官、土吏,以及归附来降的蕃夷,他们均是明朝的子民;另一类为明境外蕃夷。《大明律》注释家又说“化外人即四夷人”,化外人为华夏以外的四夷,意味着他们理解的化外人中包括明朝境外蕃夷。(51)明律化外人包括明朝统治区域内四夷与境外四夷,化外的界定是以文化为标准判断,与唐律官方解释的化外已有本质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