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中田薰:《唐代法律中外国人的地位》,氏著:《法制史論集》第3卷下,東京:岩波書店,1943年,第1361—1392頁。 ②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06页。 ③参见钱大群:《唐律与唐代法律体系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4页;蔡墩铭:《唐律与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较研究》,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8年,第37页;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78—481页。 ④参见陈惠馨:《唐律“化外人相犯”条及化内人与化外人间的法律关系》,高明士主编:《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为中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5、28页。 ⑤参见蒋蓓妮:《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8期,第329—330页;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兼论中国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第141—151页;寻丽琴:《浅谈“化外人”》,《社会与法制》2010年第10期,第276、296页;赵君:《〈唐律疏议〉“化外人”再探讨》,《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2期,第10—12、23页;张淼淼:《唐代化外人的法律地位述论》,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法学院,2010年,第5页。 ⑥参见邹敏:《关于唐律“化外人相犯”条的再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第159页。 ⑦参见沈寿文:《〈唐律疏议〉“化外人”辨析》,《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5—118页。 ⑧参见甘怀真:《从〈唐律〉化外人规定看唐代国籍制度》,《早期中国史研究》(台北)第3卷第2期,2011年12月,第1—32页。 ⑨如《史记》、《汉书》所谓“西南夷请吏”是指西汉在西南夷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至唐代“请吏”一词一方面沿袭前史本义,另一方面用法扩大至与邻蕃或邻国的交往。如有“日本请吏”之说。(参见张秀明:《对旄人奏散判》,《全唐文》卷397,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049页)唐版图不及日本,不存在对其置郡县、委派官吏管理的问题,所谓请吏指日本与唐通贡而已,若以前史比定其意,则谬之千里。如本文所引“内附”或“内属”,在《史记》、《汉书》往往指周边诸族或地区纳入西汉的统治序列,而在唐四夷内附内涵呈现多重。本文所提“声教所暨”也可表述不同的问题。又如西汉“属国”是管理归汉蛮夷的设施,至东汉属国演变为类似郡一级的行政区划。至清代所谓“属国”往往指册封朝贡而又不在清帝国版图内的蕃国。化外、化内出现于唐律,自有其特定的内涵,因此本文仅限于唐律层面内涵的探讨。 ⑩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3、177、307页。 (11)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3页。 (12)《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朝贡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399页。 (13)《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240页。 (14)《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22页;《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第6074页。 (15)《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29页。 (16)《资治通鉴》卷213,玄宗开元十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791页。 (17)独孤及:《敕与吐蕃赞普书》,《全唐文》卷384,第3903—3904页。 (18)陆贽:《赐吐蕃将书》,《全唐文》卷464,第4739页。 (19)张说:《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文苑英华》卷647,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329页。 (20)《册府元龟》卷975《外臣部·褒异三》,第11455页。 (21)《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通好》载:“今契丹、奚等,输款入朝,皆封郡王,各赐公主,放归所部,以息其人。卿若能来,此是成例。”(第11511页) (22)《资治通鉴》卷233,德宗贞元三年,第7505页。 (23)《旧唐书》卷146《萧昕传》,第3962页。 (24)《册府元龟》卷977《外臣部·降附》,第11479页。 (25)《资治通鉴》卷190,高祖武德七年二月,第5976页;《旧唐书》卷1《高祖纪》,第14页。 (26)《旧唐书》卷149上《高丽传》,第5321页。 (27)《册府元龟》卷170《帝王部·来远》,第2050页。 (28)杜佑:《通典》卷199《边防十五》,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457页;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93—298页。 (29)《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23页。 (30)参见谭其骧:《唐代羁縻州述论》,氏著:《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 (31)参见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4—176页。 (32)参见都兴智:《唐政权与朝鲜半岛的关系述论》,《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第62—63页。 (33)参见拙文:《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评述》,《中国史学》第20卷(魏晋隋唐史专号),京都:朋友书店,2010年,第69页。 (34)《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第1072—1075页;《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第1084—1088页;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8《剑南西道七》,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76—1577页;卷80《剑南西道九》,第1612—1623页;卷81《剑南西道十》,第1637—1640页;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中》,贺次君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16、820页。 (35)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99页。 (36)谭其骧:《唐代羁縻州述论》,氏著:《长水集·续编》,第135页。 (37)《旧唐书》卷138《贾耽传》,第3785页。 (38)《旧唐书》卷197《西南蛮传》,第5275页。 (39)王钦臣:《广仁禅院碑》,张维、鸿汀编:《陇右金石录》卷3,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1943年,第37—38页。 (40)《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元年正月,第6847页。 (41)参见严耕望:《唐代安北单于两都护府考》,氏著:《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京都关内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23—340页。 (42)生、熟蕃非指化内、化外。所谓蕃夷生、熟之分,非以其归属来区分,往往在于王朝统治程度深浅的区别。此点笔者在相关文中已阐明。 (43)王存:《元丰九域志》,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85—487页。 (44)池田温:《唐令与日本令——〈唐令拾遗补〉编纂集议》,霍存福、丁相顺译,《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1期,第96页。 (45)转引自仁井田陞:《唐令拾遗》,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4年,第264頁。 (46)惟宗直本:《令集解》卷31《公式令一·詔書》,黒板勝美主編:《新訂增補國史大系》第24卷,東京:吉川弘文館,1994年8月,第774頁。 (47)中国古代的外国与近现代的外国是不同概念。古代外国泛指四夷,包括王朝统治区域内蛮夷,不以中国古代王朝或国家统治区域为限,是一文化概念。近现代外国指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其他政治体,是一政治概念(拙稿:《中国古代的外国与外臣考》,待刊)。西嶋定生此处所称外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外国。 (48)西嶋定生:《遣唐使与国书》,《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与考古组》(下册),台北:大进印刷有限公司,1989年,第688、691、697页。 (49)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附录《王元亮重编〈唐律释文〉》,第629页。 (50)参见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26—727页。 (51)参见李运通:《明朝涉外法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0年,第42页。 (52)《通典》卷197《边防十三·突厥上》,第5411页。 (53)《旧唐书》卷199下《铁勒传》,第5348页。 (54)《通典》卷198《边防一四·突厥中》,第5433页;《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元年九月,第6271—6272页。 (55)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9《代刘沔与回鹘宰相颉干伽思书》,北平: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1页。 (56)王恽:《秋涧集》卷50《兀良氏先庙碑》,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别集类”,台北:世界书局,第54册,第401—423页。 (57)《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第1385页。 (58)《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36页。 (59)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129《宥吐谷浑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00页。 (60)《通典》卷190《边防六·吐蕃》,第5176页。 (61)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62)《通典》卷174《州郡四》,第4559页。 (63)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85页。 (64)道宣:《释迦方志》卷上《遗迹篇》,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 (65)《新唐书》卷111《苏定方传》,第4138页。 (66)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66页。 (67)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起阿耆国终羯若鞠闍国》,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228页。 (68)道宣:《释迦方志》卷上《遗迹篇》,第23页。 (69)道宣:《续高僧传》卷4《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447页。 (70)《新唐书》卷221下《小勃律传》,第6251页。 (71)《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第1373页。 (72)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附录《王元亮重编〈唐律释文〉》,第626页。 (73)《唐会要》卷98《党项传》,第1756页。 (74)李华:《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全唐文》卷319,第3238—3239页。 (75)参见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0页。 (76)《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传下》,第6346页。 (77)孟凡人:《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绫山与勃达岭——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5页。 (7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图63—64。 (79)《通典》卷195《边防九·西戎五》,第5275页。 (80)沙畹:《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71页。 (81)《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第6246页。 (82)张谓:《进娑罗树枝状》,《全唐文》卷375,第3806页。 (83)陆贽:《赐安西管内黄姓纛官铁券文》,《全唐文》卷464,第4746页。 (84)《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二年,第6919页。 (85)《三宝感应要略》卷中载:“唐天宝元年壬子,西蕃大石(食)、康五国,来侵安西国。其年二月十一日,奏请兵,玄宗诏发兵师,计一万余里,累月方到。”(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846页) (86)《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上》,第6233页。 (87)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219页。 (88)转引自张广达:《碎叶今地考》,氏著:《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页。 (89)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林幹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90、391页。 (90)张广达:《关于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汇〉与见于此书的圆形地图》,氏著:《西域史地丛稿初编》,第71页。 (91)《辽史》卷47《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71页。 (92)《册府元龟》卷170《帝王部·来远》,第2052页。 (93)《通典》卷190《边防六·吐蕃》,第5174页。 (94)张广达、荣新江:《〈唐大历三年三月典成铣牒〉跋》,《于阗史丛考》,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第140—154页;张广达、荣新江:《圣彼得堡藏和田出土汉文文书考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6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1—241页。 (95)荣新江等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09—325页。 (96)张九龄:《敕吐蕃赞普书》,《全唐文》卷287,第2906页。 (97)《册府元龟》卷42《帝王部·仁慈》,第478页。 (98)《册府元龟》卷975《外臣部·褒异二》,第11449页。 (99)《册府元龟》卷996《外臣部·责让》,第11697页。 (100)《册府元龟》卷977《外臣部·降附》,第11483页。 (101)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卷4《名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54、174页。 (102)张九龄:《敕安南首领爨仁哲等书》,《全唐文》卷287,第2913页。 (103)《全唐文》卷68《优恤客户敕》,第716页。 (104)《唐书》卷140上《突厥上》,第6038页。 (105)崔行功:《阿史那忠墓志》,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106)赵崡撰:《石墨镌华》卷7,附录2《游九嵕》,知不足斋丛书刊本,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历代碑志丛书》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70页。 (107)《阿史那哲墓志》,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5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38页。 (108)《阿史那勿施墓志》,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2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455页。 (109)《契苾夫人墓志》,《全唐文补遗》第2辑,第442页。 (110)《契苾嵩墓志》,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6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413页;娄师德:《契苾明墓志》,《全唐文》卷178,第1897页。 (111)《高玄墓志》,《全唐文补遗》第2辑,第318页。 (112)吕元膺:《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479,第4891页。 (113)《册府元龟》卷170《外臣部·来远》,第2053页。 (114)《册府元龟》卷986《外臣部·征讨五》,第11584页。 (115)刘安志:《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武汉大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1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 (116)朱雷:《跋敦煌所出〈唐中宗景云二年张君义勋告〉》,氏著:《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8—242页。 (117)《旧唐书》卷148《波斯传》,第5313页。又见《新唐书》卷221下《波斯传》,第6259页。《旧唐书》记裴行俭护送复国为卑路斯,误。 (11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12—413页。 (119)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8—94页。 (120)荒川正晴:《唐帝国和粟特人的交易活动》,陈海涛译,《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第84、86、90页。 (121)工藤元男:「睡虎地秦墓竹簡の屬邦律をめぐつて」,《東洋吏研究》1984年第43卷1號,第81頁。 (12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35页。 (12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35页。 (124)《新唐书》卷199《徐坚传》,第5662页;《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第2890—2891页。此例较多,不一一列举。 (125)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4《尚书礼部》,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29页。 (126)《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第65—72页。 (127)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4页。 (128)《宋高僧传》卷3《唐京师奉恩寺智严传》,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720页。 (129)《新唐书》卷220《新罗传》,第6206页。 (130)《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第65—72页。 (131)参见谷川道雄:《世界帝国的形成》,耿立群译,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年,第210—211页。 (132)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3页。 (133)参见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冯谊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