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疆地区与内地同为唐朝境域 唐在法律上是将归属唐的周边地区与内地同视为化内。以羁縻州为例,两唐书《地理志》又将羁縻州与正州同视为行政区划,显然归属唐的周边地区与内地有同质的一面,这种同质性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唐在统一周边地区或征服周边政权后,周边诸族内附属唐,虽然因俗而治,不同于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周边诸族属地的性质发生变化,并入唐境域内,原则上成为政治共同体“中国”的一部分。 贞观四年灭东突厥,“斥土界至于大漠”,(52)原东突厥部分领地成为唐领土。贞观二十一年灭薛延陀后,铁勒诸部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收其瀚海,尽入提封”。(53)漠北成为唐的疆域。永徽元年(650)唐军攻灭突厥别部车鼻可汗,所统诸部内附,以其地置府州。又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统领漠南、漠北的部落,于是,“突厥尽为封疆之臣”,(54)即突厥与其属部都成为唐疆域内的蕃臣。周边诸族纳入唐统治体制其属地原则上视同内地。回纥“归心中国”,“置瀚海都督,列于内地”。(55)这是沿袭西汉旧制。元人王恽言:“西南夷汉尝郡县之,设官料民,俾同内地,此其时也。”(56)西汉在西南夷置郡县,由中央派遣守令管理,西南夷首领成为郡县内的封侯、邑君。唐以铁勒诸部置府州,都督、刺史由部落首领担任,乃至世袭。尽管统治方式有别,但其性质同于内地,均属汉唐王朝。 在东方,“高宗时,平高丽、百济,辽海已东,皆为州,俄而复叛不入提封”。(57)是说安东都护府后撤,高丽、百济百姓内迁,原高丽、百济故地部分被新罗蚕食,其地已非唐之疆土。但是反过来说,唐灭高丽、百济,以其地为府州纳入版图,该地即由永徽律中的化外转变为化内。 在西北、西域地区,由于唐势力的扩展,“前王之所未伏,尽为臣妾,秦汉之封域,得议其土境”,(58)上述区域的属性发生变化。 隋代征服吐谷浑以后在其地置郡县,唐代征服吐谷浑后重新择立可汗,保留其原有部落联盟政权的组织形式。贞观十年,吐谷浑“请颁正朔,愿入提封”,(59)被纳入唐版图。武后时吐蕃要求与唐分割西突厥故地,郭元振建议,“宜还汉吐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当以与蕃”。(60)此议旨在搪塞吐蕃,但也说明吐蕃攻取的吐谷浑部落及青海地为唐属部、属地。 唐开拓西域的重要步骤是设立伊、西、庭三州。伊州,贞观四年石国首领石万年率七城内属置。(61)其背景是东突厥颉利汗败亡,惧而降唐。西州,贞观十四年八月灭麴氏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作为直辖领土,翌年在此置安西都护府。庭州,高昌灭亡,西突厥部众惧而降唐,以其地为庭州,后又置北庭都护府。(62)庭州辖境随着西突厥诸部内属而扩大。(63)道宣述及上述地区时说“今为塞内”。(64)由于伊、西、庭三州的设立,高昌、西突厥属地,成为唐塞内之地。 显庆二年(657)十一月,唐平贺鲁叛乱,“唐之州县极西海”。(65)藏文史料记载:“(西)直大食国以下均为唐[庭]辖土。”(66)在吐蕃看来,西突厥故地及属国均成为唐领土,与大食毗邻。吐火罗与粟特地区间的重要关隘——铁门关不同时期的归属,典型反映了上述地区属性的变化。玄奘从羯霜那国(史国)至覩货罗国时铁门关为“突厥之关塞”。(67)道宣生活于公元596至667年间,他记羯霜那国(史国)境内的铁门关为“汉塞之西门”;(68)又说铁门关为“汉之西屏”。(69)玄奘西行时唐统治不及西域,道宣称铁门关为汉塞、汉西屏,显然是因为唐在西突厥故地及其属部、属国设置府州的缘故。 葱岭西南的小勃律,开元初玄宗以其地为绥远军。天宝六年,唐改其国号为归仁,置归仁军,募兵镇守。(70)欧阳修将小勃律与高昌、龟兹、焉耆、薛延陀故地并列为唐边土。(71)虽然唐在小勃律未建行政设施,但小勃律隶属安西都护府,与成为正州的高昌,以及为羁縻州的龟兹、焉耆、漠北铁勒等,都为唐领土。 周边地区属性的变化,使其成为“中国”政治共同体的一部分。唐代中国固然有文化概念的一面,南宋贳治子在解释《唐律疏议》时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非同夷狄之俗:被发左衽,雕体文身之俗也。”(72)但同时,唐代中国包括内地与边疆的统一政治体的观念在进一步强化。 党项诸部在大业末年隋内乱中开始兴盛起来。贞观三年,唐北方劲敌突厥的衰落促使其内附,唐陆续在其地置府州,“自是从河首大碛(积)石山已东,并为中国之境”。(73)政治共同体的中国扩展至党项地区。 西域自纳入唐版图后通常被称为中国或大唐西境。天竺僧人善无畏因“中国有缘”,前往大唐传法。开元四年起程,其经行路线,“发中天竺,历至迦湿弥罗国——至乌睗国——至雪山天池——路出吐蕃,与商旅同次——至中国西境——至西州——出玉门塞表”。(74)前一“中国”指大唐,善无畏入唐时葱岭以西地区已不在唐的控制之下,安西都护府实际控制范围只至葱岭山中的渴盘陀。(75)善无畏穿过播密川商道至“中国西境”,则是至安西都护府所辖于阗、疏勒、龟兹、焉耆地区。 西域石西南有药杀水,“入中国谓之珍珠河”。碎叶,“出安西西北千里所,得勃达岭,南抵中国,北突骑施南鄙也,西南直葱岭赢二千里。水南流者经中国入于海,北流者经胡入于海”。(76)勃达岭即是现在的别迭里达坂。(77)珍珠河与拨换河发源于勃达岭东西两侧。所谓南北流向二河应分别指碎叶水与拨换河。(78)上述是将药杀水上游、珍珠河以东地区,勃达岭以南、以东地区称为中国,正是塔里木盆地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杜环《经行记》有类似记载,“(勃达)岭南是大唐北界”。(79)可见“中国”也是政治体大唐的代称。 开元二十七年以后,唐又将西突厥及突骑施余部置于安西都护府统治下。(80)天宝七年北庭节度使率军至碎叶平叛,“伐安西”,(81)当时碎叶仍为安西都护府的辖区。怛罗斯战役后这种情况并未改变,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在“所管四镇境”拔汗那采办进奉物,(82)中亚昭武九姓中的拔汗那仍在安西都护府管辖之内。至于西突厥,即使安史之乱后一段时间,其故地的部落仍属安西都护府管辖。(83)然而《经行记》与《新唐书》为何将勃达岭以南称大唐或中国、以北称突骑施,个中原因是唐在西突厥的统治形式不同于勃达岭以南的安西四镇地区,以示区别。当述及大唐境域时,这种区别又消失。司马光描述天宝十二年的大唐西境:“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胡三省认为自长安城以西12000里的西部疆域包括唐在西域的属国、属部。(84)关于天宝时唐西境所至,其他文献也有类似记载。(85)四镇都督府中最西的疏勒都督府距离长安有9000余里,(86)唐长安城至其西境12000里远过葱岭,葱岭以西部分以及西突厥地是包括在内的。此时葱岭以西部分胡国,虽然表面上与唐是朝贡册封关系,和新罗与唐关系在表现形式上无异,但是前者由安西都护府统领,归属唐,仍是帝国辖境的一部分。 将归属唐的周边地区视为中国一部分的观念,也出现在中亚、西亚人的著述中。9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所撰《道里邦国志》记载通往东方的道里:怛罗斯、下拔塞干、俱兰、米尔奇、阿史不来、弩支卡特、大城萨里克、突骑施汗庭、纳瓦卡特、科帕勒、上拔塞干,又说“该城(指上拔塞干——引者注)为中国边界”。 (87)10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所撰《税册》有同样的记载。(88)科帕勒即碎叶,上拔塞干位于热海(伊塞克湖)南岸。此线路上碎叶西还有千泉,俱兰也在碎叶西。唐灭苏禄余部后,玄宗册立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于天宝元年派军护送他上任,行经碎叶俱兰城,可见俱兰是唐西部的军政据点之一。唐在西突厥五弩失毕阿悉吉、拔塞干部落中置有千泉、俱兰、颉利都督府。(89)《道里诸国志》所记上述路线均在西突厥五弩失毕部驻牧范围内,所以称上拔塞干为“中国边界”。说明在阿拉伯人的眼中,唐周边诸族地区进入唐统治体制即为政治共同体中国的一部分。 将归属唐的周边地区概视为中国,集中反映在新疆人马合木·喀什噶里在11世纪70年代编撰的《突厥语大词典》中。该书在对“桃花石”的释义中,将“中国”分为三部分:上秦为宋朝,中秦为契丹,下秦为喀喇汗王朝统治的喀什噶尔。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中亚地区人们的普遍认识。(90)北宋统治区域大体为唐代中国本土,喀喇汗王朝统治区域为安西、北庭都护府地。“契丹国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习闻河北藩镇受唐官名,于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91)契丹为唐代的羁縻州地,辽可以说是在唐统治体制内发育成长起来的政权。11世纪中亚地区人对分裂时期中国的整体认识,实际上是源于中国为唐帝国境内华夏与边疆诸族政治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这表明一旦进入唐统治体制后,周边民族也自认为是中国这一政治共同体的成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