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釜山岩刻是仓颉所作黄帝“合符釜山”昭告天地的祝文 ——徐水釜山岩刻解析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论证了徐水釜山岩刻符号是古代先民的文化遗留,是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字,它们与甲骨文、金文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是5000年前黄帝釜山合符昭告天地的祝文。 关键词:徐水釜山 岩刻 原始文字 祝文 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靳凤云先生(徐水县政协原副主席)1978年摹写了釜山石龙身下东山洞中的岩刻符号,该洞口向西,洞深3.5米,洞宽2.4米,岩刻符号分别刻在洞的北、东、南三面洞壁上,共三片,岩刻符号195个,除去重复的还剩109个。这些岩刻符号布局随意,排列不规则,分不出行距。靳凤云同志在研究时做了如下排列: 对于这些岩刻符号我做了如下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一、釜山岩刻符号的文化分布。 按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检视釜山岩刻符号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和联系。 1、与贾湖类型的甲骨符号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学者在黄淮之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中国“文字的最早源头”,即刻在甲骨、陶器和石器的符号。其中两例刻在龟甲上,分别与甲骨文中的“目”和“日”字相同,与釜山岩刻的108和4号相同,另一个陶符“十”字形与91号相同。发掘者认为这些符号与甲骨文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并与占卜有关。[1]贾湖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 2、与仰韶文化陶符的联系 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半坡遗址共出土了113件刻有符号的陶片,刻符达34类。这些陶文与釜山岩刻的形体、结构基本相同,多数是由竖、横、斜、叉等笔画构成。其中, 分别与釜山岩刻的56、2、48、91、5、7、49、23号相同。 1972—1979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又有类似发现。属于姜寨一期的有102例,其中与釜山岩刻的56、48、37、3、49、35、91号刻符相同。[2]p(29)姜寨一其年代相当于半坡遗址阶段,约公元前4800—公元前3600年。 3、与大溪文化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湖北宜昌杨家湾遗址发现了74块带刻字的陶片,有些刻符和釜山岩刻相同,如和24、5、48、91、50为同一刻符。杨家湾遗址属于长江流域大溪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3] 4、与双墩遗址的联系 1985年,在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了296件带陶文的陶片。其中与釜山崖刻中的3、43、91、61、4、2、59号相同。双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5000—公元前4000年之间。[4] 5、与马家窑文化的联系 1974—1978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发现了目前为止所有史前符号中数量最多的陶符,共679件。其中,674种均为几何型符号,只有5种为动物形符号。种类共139种,其中分别与釜山岩刻的48、8、24、29、4、6、50、91、87、81号相同。柳湾遗址属马家窟文化(约公元前2350—前2050年。) 6、与龙山文化的联系 龙山文化是最重要的晚期史前文化之一,分布范围较大。根据梁思永先生的“三叠层”理论,在商代文化层之下,直接叠压着龙山文化,在龙山层之下又直接叠压着仰韶文化层。与古史相对应,可以说龙山文化即夏代文化,仰韶文化即五帝文化。在北方有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陶寺龙山文化,在南方有湖北(石家河)和湖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符号尚不多见。 1979年,河南省淮滨肖营发掘一座沙堆墓葬,出土了刻有7种符号的陶器。这7个符号中与釜山岩刻的48、49号相同。此墓葬位于淮河上游,属新石器晚期。因为是孤例,目前尚不能确定其文化归属。另外,湖北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的陶符、邓家湾出土的陶符等与釜山岩刻84、4号相同。[2]p(106) 7、与良诸文化的联系 20世纪30年代中期,良诸遗址中发现9种陶符,其中与釜山岩刻中的56、48、91、61相同。[5]p(6-8)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件良诸文化黑陶上有4个并列的符号,互相联接,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句子。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6] 上面,我们不厌其烦地检视了釜山岩刻与史前考古文化中陶符的关系和联系。可以看出,釜山岩刻符号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陶文一样,是古代先民的文化遗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