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短的结语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政治考虑优先,“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二是尽己所能,甚至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合理负担。这两个特点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在贸易方面给予朝鲜种种“特殊照顾”。在出口方面,中国在自身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朝鲜需要,赔钱生产朝方需要的产品,甚至动用宝贵的外汇进口某些物资以满足朝方需要;在进口方面,中国经常接受本国所不需要而朝鲜希望出口的物品。此外,朝鲜随意更改援助计划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由中国承担。 中国对朝援助呈现出上述特点,受地缘、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朝鲜与中国毗邻。在传统上,中国一直把朝鲜视为自己的藩属国和保护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朝鲜战争,中国把朝鲜视为本国在东北地区的安全门户。中苏分裂后,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中苏均需要争取支持。在争取盟友的过程中,朝鲜之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显然要大于苏联,中国不希望自己的邻邦出现一个苏联的政治拥趸。事实上,在大国竞争中,向小国提供优惠的经济援助,是争取盟友的一个惯常手段。在某些情况下,大国可以容忍小国不断提高的要价,却难以接受它在政治上的背离。 以回顾的眼光来看,中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有不少需要反思之处。客观地看,经济援助作为中国实现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和对朝鲜实施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其效果并不理想。政治上,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付出并未使得中朝关系进入稳定持久的友好状态,中国对朝鲜的政治影响力仍很有限。经济上,中国的援助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朝鲜的经济困难,但不可能改变朝鲜的经济结构,使两国贸易、经济关系走上一种比较正常的互利状态。中国不附带任何条件、主要以满足对方需求为目的的援助方式,使得援助国很难对受援国的行为加以约束,也难以对受援国的内部结构产生影响。 相比之下,朝鲜的政策则相当灵活,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外援。在中苏交好时期,朝鲜采取等距离外交,左右逢源。在中苏分裂时期,朝鲜或试图在中苏之间保持平衡,两边获益,或利用中苏矛盾,纵横捭阖,时而倾向这一方,时而倾向另一方,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的来看,朝鲜是希望能够与中苏同时保持友好关系的。在中苏分裂后,曾出现一个短暂的朝鲜偏向中国的中朝蜜月期,主要是由于苏联对朝鲜比较冷淡,不愿满足朝鲜过高的要求。鉴于中苏实力悬殊,只要苏联的态度稍有变化,朝鲜就会立即考虑加强与莫斯科的关系,以便得到更多、更好的援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