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时期,南京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口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共交通不仅与城市人口需求相互影响,而且与人口分布紧密关联,同时与人口流动相互促进。由此可见,近代南京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的赓续。 关键词:公共交通; 人口需求; 人口分布; 人口流动 公共交通指在大中城市用各种运输工具运送乘客的运输系统。①它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居民生活均有重大影响,是维系城市功能的重要工具。城市人口则是指常年居住在城市中的、与城市活动有关系的人口。②它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城市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关于城市交通与人口的相互作用问题,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城市定位论》中强调,“交通使人口和财富集中,从而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形成后的城市具有各种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又导致人们继续向城市集中”。③19世纪末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公共交通已经成为联系民国“首都”南京城市空间的纽带。当时公共汽车、京市火车、出租汽车、人力车等交通工具不断展现,不仅与城市人口④良性互动,而且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以往学界虽对相关论题有所涉及,但论述两者相互关系者,尚付阙如。⑤有鉴于此,本文拟揭其端绪,以策将来,倘有挂一漏万之处,尚期方家补正。 ———————————— ①美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全书编辑部译:《不列颠百科全书( 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4页。 ②张钟汝、章友德等:《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12页。 ③转引自张钟汝、章友德等:《城市社会学》,第21页。 ④本文所指城市人口包括当时南京城区和乡区人口之和。 ⑤囿于篇幅,相关研究仅攫其大端。可参见顾纪瑞:《南京交通电信近现代化的历史道路》,南京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南京经济史论文选》,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李建飞:《民国时期的南京公共交通》,《南京史志》,1997年第1期;徐吉谦:《南京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展望》,《现代城市研究》,1997年第6期;吴本荣:《公共交通与南京城市近代化(1894-193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王桂荣:《60年多前南京人出行》,《江苏地方志》,2009年第6期;李沛霖:《城市公共汽车业考辨———以抗战前“首都”南京为中心》,《历史教学》,2011年第18期等。其中,学者多从公共交通的发展轨迹、兴盛原因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而专门针对本课题的研究,以笔者目力所及,学界并未呈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公共交通与南京城市嬗变研究(1907-1937)”(13YJCZH085);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NYS212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沛霖,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经济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