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36年,该公司市区路线行驶长度为364.20公里,公共汽车站数为195站,行车辆数为136辆,全年乘客数达1988万余人。①而其时载乘数,已为同期全市人口数的近19倍。1937年初,江南又“因市内乘客激增,各路客车均感拥挤过甚”,分批向中国汽车制造公司订购“朋驰”(奔驰)柴油车150辆(后因抗战爆发添购68辆)。“营业尚盛、车辆供不应求之际,所有车辆不得不尽量利用”。是年,该公司又“为期疏散乘客拥挤起见,力谋增添路线,现行车者已开六线”,“市区公共汽车之第六路,为便利短途乘客,疏散各路段拥挤而设,以图补救”。②其“承办以来除照承办合同规定之事项而努力外,对于客车及路线等积极增充,不遗余力”。③由于尽力满足了人口稠庶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战前该公司得以存续直至兴盛:车辆由最初的6辆增至304辆,股本由10万元扩至100万元(法币),公司总资产近140万元,职工已达1600余人。④ 而城市人口的规模化增长,是公共交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民国二十一年,日寇猖狂东北版图,国府西迁洛邑,京市户口移动,骤少十数万人,汽车业按照从前营业仅百分之二三,生计不克维持,经济沦于破产。”⑤据此可见,人口稠则公共交通业续,反之亦然。战前的规模化移民导致南京城市人口增长,由此衍生对公共交通的持续需求,不仅为该业提供丰厚客源和市场条件,更为其“规模报酬递增”⑥引入难得契机。 二、公共交通与人口分布的关联 自近代“火车、汽车发明后,即为世界上分配人口之交通利器”。而在当局谶语“南京将来建设完成,交通便利,人民之移住者必更多”⑦的背景下,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口空间、人口密度的关联也随之展现。 其一,公共交通与人口空间的拓展。定都前,南京城垣长34.23公里,城墙内面积40.804平方公里。⑧其时城市人口空间湫隘且不均匀,即“大抵珠宝廊以南所谓城南之地,为古来秦淮市廛所在,商店居民,鳞次栉比; 鼓楼以北,大半荒芜,间有田园茅屋如村落而已”。⑨自1924年宁垣公共汽车通行以后,线路自下关车站至夫子庙附近的门帘桥,沿途设下关大马路、三牌楼、丁家桥、鼓楼、东南大学、珍珠桥、大行宫等站点。⑩汽车路线虽仍以人口密集的城南区域为主要站点,但已逐渐向三牌楼、下关大马路等城北荒僻区域扩展。1927年国府定都南京,“暂以江宁城厢内外及浦口为其区域”,计面积157平方公里。(11)翌年城市区域再度扩张,“本市区以南京城厢内外原有区域与浦口商埠全区及八卦洲,为南京特别市行政范围”。(12)地域扩张导致“京市自建都以来,人口激增”,(13)繁盛的城南已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口进而逐渐向城北迁移。“城北荒凉之地逐渐开辟,城南城北人口密度,一消一长之情形,遂显然可见”。1922—1928年间,下关区人口的百分比由9.8%增至11.0%,北区由9.6%增至11.6%;而以往繁盛的西区由23.8%降至21.7%,南区由26.7%降至24.7%。(14) ———————————— ①南京市政府秘书处统计室:《市政府行政统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度)》,第303页。 ②《合同章程及第七年度报告》,1935-1938年,江南汽车公司档案,1040-1-1548,南京市档案馆藏。 ③《南京市征特别补助费用》,1937年,江南汽车公司档案,1040-1-1503,南京市档案馆藏。 ④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公用事业志》,海天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⑤《征收车捐章程》,1929-1935年,南京市政府财政局档案,1001-2-402,南京市档案馆藏。 ⑥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⑦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第147、19页。 ⑧南京市政府秘书处:《十年来之南京》,第2页。 ⑨中国科学社:《科学的南京》,第19页。 ⑩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第十八册,1935年版,第109页。 (11)南京市政府:《首都市政》,第5页。 (12)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南京特别市市政法律汇编·初集》,民智书局1929年版,第1页。 (13)南京市政府:《市政府行政计划(民国二十四年度)》,1935年版,第21页。 (14)中国科学社:《科学的南京》,第20-2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