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口关系辨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集刊》2014年11月第 李沛霖 参加讨论

    一、公共交通与人口需求的互动
    交通因需求而生,交通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需求。“各地人民因生活上、事业上之需要,有无相通,行旅之往来,自属切要,运输事业便应运而生。”①民国以降,南京屡次建都,导致人口辐辏,因而符合大众需求的公共交通便应运而生。
        其一,公共交通是适应人口增长所导致的需求而产生的。1920年代初,时人即指出公共汽车交通的必要性,认为“近年南京人口日繁,此项交通实不可缓”。②指出“自城南至下关相距二十余里,虽有人力车及马车,费时既多,经济亦不见甚省。而下关至中正街之(京市)火车,乘客纷杂半为兵士,尤感不便。城内居人感觉有创设长途(公共)汽车及电车之必要”。③当时城市人口已近40万(如表1),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火车以机车损坏仅开单班,供不应求”,④“尚不足以便商贾而利运输、便行旅而利交通也。于是长途汽车乃应运而生。一以补铁路之不及,一以利于役口往来”。⑤于是1924年4月“宁垣公共汽车”得以正式开始运营,虽“车资较黄包车价略昂”,但“该公司乃应需要而创设”。⑥
     
    
        自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以来,机关林立、往来频繁”,南京“为首善之区,冠盖荟萃,车水马龙肩摩毂击”。⑦因而人口迁移更为频繁,次年即出现“全市人口突由三十六万余增至四十九万余,一年间增十余万,可见移住者之众”现象。⑧1931年初全市人口为581156人,至年底即达到653948人。⑨有学者指出,1933年南京人口为77万,而因建都迁入的人口达50万。⑩至1936年,南京人口年递增率已达14.2%,高于同期各省市的平均值7.3%。(11)据同年的调查,南京人口籍贯来源包括28个省、6个特别市和蒙、藏、疆等地,其中南京市籍仅251669人,占总数的26.61%。(12)推而言之,“南京一方为政治都市,一方又为工商业都市,人民之移住实且为人口变化中之最大原因”。(13)这说明战前南京人口增长是因迁移所致,属“机械增长”,(14)城市规模基本维持在百万以上(如上表)。在此背景下,“本市繁荣日甚、人口增多,公共交通设备需要日切”,(15)导致该行业迅速扩张。如1928—1934年,全市汽车由144辆增至1464辆(含公共汽车),人力车由5334辆增至8628 辆。(16)
    ————————————
    ①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页。
    ②丁祖泽:《南京长途汽车公司成立》,《申报》,1925年4月4日,第3版。
    ③林一:《南京城内筹办通行长途汽车》,《申报》,1923年9月15日,第1版。
    ④《金陵汽车公司案之省咨》,《申报》,1919年3月5日,第7版。
    ⑤悟非:《首都长途汽车去年概况》,《申报》,1929年1月19日,第10版。
    ⑥丁祖泽:《南京长途汽车公司成立》,《申报》,1925年4月4日,第3版。
    ⑦南京市工务局:《南京特别市工务局年刊(十六年度)》,南京印书馆1928年版,第356页。
    ⑧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1929年版,第18页。
    ⑨南京市社会局:《南京社会特刊》第三册,文心印刷社1932年版,第171页。
    ⑩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99页。
        (11)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12)南京市政府秘书处统计室:《市政府行政统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度)》,第34页。
        (13)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第14页。
        (14)机械增长是指人口迁移形成的变化量,即城市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净差值。
        (15)《南京市征特别补助费用》,1937年,江南汽车公司档案,1040-1-1503,南京市档案馆藏。
        (16)南京市政府秘书处编译股:《南京市政府公报》第159期,南京市救济院印刷厂1935年版,第3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