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内外动因与前提条件 晚清金融思想现代化转型的发生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首先,经济发展需求是这一转型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转型发生的根本原因;其次,西方金融思想的传播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外部推力和示范、参照与激励的作用;最后,开放的经济和文化环境是这一转型发生的前提条件。既往研究偏重于单一线索或视角的描述和梳理,不利于深入挖掘其发生过程中各种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合力作用。 (一)经济发展需求是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内在动力与根本原因 尽管中国很早便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真正被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是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被迫的口岸开放和通商引入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后者逐渐控制了中国金融市场和政府财政(汪敬虞,1983);本土新式企业亦不断生长。在这一经济转型和开放过程中,新生产关系的要素逐渐嵌入旧的生产关系中,自然经济趋于瓦解,而银行、保险等新鲜事物不断出现,根植于传统经济下的金融思想与西方金融思想相比显得陈旧落后,对开放经济中新的金融问题也缺乏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处于弱势地位却不得不接受现实的中国人大受震动,无法再痴迷于旧的经济金融见解。 在这一过程中,国人逐渐对发展新式经济及其配套的资金融通、风险配置和平衡汇兑等金融体系和制度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了解和效仿西方金融理论和实践以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要求,转变了传统的金融观念。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晚清时期新设工矿企业数量的增长通常先于新式金融企业的发展,其内在逻辑是晚清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金融需求首先促进了金融思想的转型(如发出建立新式金融企业和制度的吁请等),后者又通过在新式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而最终得以落实。 外因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条件,但总是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后者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金融思想的转型也不例外。在鸦片战争之前便已有许多来华传教士试图传播包含金融理论和制度知识在内的各种新思想,但收效甚微(谈敏,2008),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凭借洋务派提供的平台取得一定成果。毕竟,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经济思想家所面临的问题集合,并由此进一步影响了对特定经济思想产品的需求(蒋自强等,2003),外来思想也只能通过满足这一需求来推动本土思想的演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发展需求才是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根本动因。所以,第一部包含西方金融理论的中文书籍《富国策》并没有首先连载于成立早、影响大的传教士组织机关刊物《万国公报》上,而是由本土洋务派倡议建立的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并成为教材。第一部汉译金融学著作《保富述要》由洋务派主持的江南制造局而非教会书馆组织翻译和出版。这种由自发选择主导的学习和应用,要比单纯外部力量的推动更能有效地实现西方金融思想传播与经济发展内在需求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土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