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发动阶段:1900-1911年 庚子事变后国内政治经济局势进一步恶化,晚清政府不得不全面推行“新政”和重启变法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晚清金融思想转型也进入其发动阶段(1900-1911年)。 清末新政落实了许多继承戊戌变法的政策,在财政、金融和教育等各领域实行了对西方的全面学习和模仿,这推动了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加速。随着科举的废除、人才遴选标准的变化和留学政策的深化,传统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得到了有志青年的广泛参与,进而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第二阶段的短短12年中有23部金融专著相继出版(约每年2部,见表2),出版速度约为前一阶段(平均30年1部)的60倍,而且这些译著和论著在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和内容广度等方面也普遍超越前一时期,部分论者甚至能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尝试寻求一定的变通和创新;报刊文章的发表数量和讨论范围也都有进步。此外,“银行及保险学门”也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倡办实业和促进生产的经济政策推动了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金融需求推动了晚清金融思想的转型。而通过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本土金融思想在内容、视角和方法上都有所进步。这为发展新式金融和建设现代金融制度提供了有解释力与指导力的思想和理论,推动了新式金融企业的建立(图2)及新式经济和金融法规(如《钦定大清商律》和《银行通行则例》等)的制定和颁布。 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清末新政时期的金融思想转型也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该时期内出版的大多数金融专著都是译作,少有应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金融问题的,说明国人对西方金融思想的消化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其次,国人在著作和报刊文章中对于金融法关注较少,说明金融思想对于金融制度改革的理论指导还不够细致深入;再次,本时期国人的金融思想转型以对西方的模仿和变通为主,创新较少;最后,根据《全国报刊索引》和大成老旧刊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这一时期有2 758篇报刊文章讨论金融问题,其中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方面有1 825篇,证券方面有779篇,保险方面有154篇。这可能是因为新式经济虽有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金融需求,但还远未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故与之有关的证券、保险等新式金融及相关金融思想还缺乏现实关照,国人仍比较重视与晚清政府的币制混乱和财政困窘紧密相关的货币、银行和公债问题,对新问题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多。 (三)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特点 尽管存在着各种局限,但晚清的金融思想毕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并为民国及以后的金融思想演变和实践进步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素材上的准备。这一转型有赖于开放环境下西方金融理论和制度知识的不断传播,也得益于本土经济发展提出金融建设要求的推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晚清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不是单纯照搬西方金融学说的过程,而是“因循”与“变通”共存的过程。在思想层面,国人对西方总结的基本金融原理以“因循”为主,晚清出版的25部金融专著中仅有9部为国人自撰。但模仿和学习并不意味着没有“变通”,20世纪初的晚清学者不仅已开始理解和运用西方金融理论,还能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提出补充和修正。例如,严复翻译《原富》时就曾明确指出,金银之间的兑换比率波动是银本位中国在与西方诸金本位国家逐渐发展贸易关系的过程中发生“银荒”等国际收支问题的根本原因,需要实施币制改革。(16)当然,这种变通与创新在晚清还不是很多。 第二,晚清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转型紧密相关,在缺乏各领域变革的互相配合时会进展缓慢,因此其最终的推广与中央政府的认识、态度转变密不可分。例如,在转型的起步阶段,当时的教科研体制和人才选拔制度转型缓慢限制了西方金融思想的传播,而洋务运动又未推动全国性的、以新式经济为方向的结构转换,因此甲午战争前晚清金融思想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有所不足,外部激励又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少数先行者只能在孤独中“呐喊”。直到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在地方大员的推动下废除了科举制度,全面推广新式学堂并鼓励海外留学,普通师生才开始有足够的激励去学习和传播西方金融学说和制度知识。因此在传统金融思想转型的过程中,中央政府的态度转变至关重要。 第三,晚清国人对金融思想转型的态度明显体现出一个从“分化”到“整合”的渐进过程。起初,国人普遍试图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式的折衷来抗拒和拖延这种被迫的文化变迁,不愿触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本根”。直到同样曾苦于西方入侵、过去还曾向中国朝贡过的近邻日本通过向西方的有效学习实现了富国强兵,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大清,此前在自我麻醉中进步缓慢的国人才不得不清醒过来,面对和接受现实,正视并学习西方的优势,积极寻求两种文化(包括金融思想)的“整合”,将外来的金融思想本土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