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与启示 中国传统的金融思想曾繁荣并富有成就,却因经济和政治的制约而裹足不前,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古老而闭塞的中国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无法再独立于世界之外,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新局以及向西方的学习潮流。晚清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既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新生产关系形成后的自然产物,也不单纯是“西学东渐”后西方金融思想在中国的简单复制和落实的结果,而是在经济发展内在需求与外来异质思想冲击的合力作用下逐渐演化而成的。这种转型的发生,其基本前提是晚清逐步开放的经济和思想环境。尽管这种被迫开放的过程充满屈辱,可是国人在认识和了解西方金融学说和制度知识后,却能够提出在中国进行模仿与应用的要求并经过努力逐步实现。事实上,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各方面都是如此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种学习、模仿和变通的过程中,许多先驱者能够考虑到中国的一些实际需求,对西方事物进行有选择的消化和吸收——无论这一过程中有多少粗糙和盲目,毕竟标志着中国金融思想转型的开始。因此,晚清的金融思想转型有着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为近代国人开拓了视野和清除了思想障碍,为后来中国金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人才和经验,更为经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提供了足资珍视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引进西方金融思想与理论,学习西方金融政策与制度,发展中国金融科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与启示: 首先,经济发展需求是金融思想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过于前卫或陈旧的思想都是无法落实的“空中楼阁”;其次,经济发展需求很难自动产生出与其匹配的现代金融思想,需要在开放的经济、文化交流环境中对外国先进思想加以学习、选择和变通;再次,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大国,因此金融思想的转型是一个取决于国人态度转变进展的渐进过程,需要兼顾“因循”与“变通”;最后,金融思想的转型和落实需要各领域的全面改革相配合,因此中央政府的认识转变和政策推动也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