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角度的检验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在1980-1989年期间,《人民日报》在对外援助报道的数量上持续增加,反映了当时对于对外援助的重视程度(一检验)。“中国援外”的报道数量虽然相对下降,但总体数量仍超过“外国援华”,占绝大部分比例(二检验)。这个角度的检验与事实有所偏差。说明《人民日报》在援助事宜与政策的宣传报道上有自己的准则,既要一定程度照顾事实,又要绝对服从报道准则——高调宣传“援助国”角色,低调处理“受援国”角色。虽然在埋头发展经济的80年代,这种“高调”有所控制,但准则仍被很好地落实。在报道中的援助事由方面,“外国侵略”占到80%的比例(三检验),这与我们的假设不符,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这主要缘于:改革开放后,对外援助有几大特征:一是加强对最穷国家的援助,二是更关注经济以及具有长期效果的援助项目,三是援助方式更为多元(包括让受援国管理援助项目,建立合资企业,减少管理时间等)(参见图10、图11)。美国华盛顿大学DEBORAH 教授通过将中国的援助资金与OECD(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的比较以及中国对外援助的相关案例分析发现,中国提供的政府发展援助数量很少,出口信贷、非优惠国贷款或援助,这些形成政府投资的援助事项都没有被列入“政府发展援助”中去。(21)中国的发展合作虽然在该时期提高了,但并不基于政府发展援助。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中国的对外援助角色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即中国对外援助的角色是多元的,且整体而言是低调的,埋头发展本国经济仍然是对外援助政策的重中之重。《人民日报》做此处理,一方面是出于宣传侧重的需要(国际冷战大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对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低调而不受打扰”的环境所做的配合。在冷战结束之前,无论从国际大环境还是从本国实际情况来看,对外援助的“人道主义考虑”都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人民日报》的“报道着眼点”主要为“外交考虑”,80年代更为突出,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四检验)。 ![]() 图11 1949-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非独立援助形式统计(年代趋势) 概括而言,从报道的数量来看,《人民日报》当时的对外援助报道基本上符合对外援助的政策变化和事实变化。但从援助关系、援助事由和报道着眼点来看,该时期的对外援助报道受政治偏向以及特定时期的政策影响导致与整体事实产生一定的偏差。除角度二、三外,这些发现基本上支持我们的工作假说。因此本文的工作假说需要修正如下:1980-1989年的《人民日报》中国对外援助报道所呈现的图景与事实产生一定偏差,但也并没有完全通过报道传达出当时的对外援助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