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角度检验发现,在80年代期间,中国援外的相关报道明显下降,外国援华的相关报道有所增加,相互援助的报道有所增加(见图4)。这一特点符合当时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调整,即更多地利用外援发展本国经济,与此同时用较少的对外援助维持外交需求。这个角度的检验,说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一定程度上遵循了新闻性规律。而另一方面,从报道的总数比较来看,中国援外的相关报道仍远多于外国援华,这并不符合当时的对外援助政策和实情。除有限的对外援助外,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处在“受援国”阶段,受援行为远多于援助行为。但是,对照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的所有相关报道,《人民日报》呈现的中国全是“援助国”的角色(见图5),80年代并没有成特例。通过这一点,我们知晓《人民日报》在对外援助报道上的基本准则,即高调宣传“援外”,低调处理“外援”。实证检验结果仍然与假设基本相符,但要做一定修正,即80年代的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会相对于六七十年代有明显变化,即外国援华的相关报道数量增加,中国援外的报道数量减少,但变化幅度与实际的对外援助情况相比仍然是小幅度的,与事实存在偏差。 第三个角度的检验发现,80年代的相关报道中,有关“外国侵略”援助事由的报道最多,占到80%的比例。其他方面包括自然灾害,内乱内战,常规发展等在报道总数只占到20%,与“外国侵略”相差很大(见图6)。检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假设不太相符。虽然80年代仍处于冷战时期,但对外援助的政策已经从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转向政治、经济发展等多元需求。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人民日报》在这个时期的相关报道主要倾向于政治考量,新闻性较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相关援助报道事由最多的是“自然灾害”(见图7),90年代后的《人民日报》对外援助报道尤其强调这一块。80年代,尽管在对外援助政策上从纯粹的政治导向改为发展需求导向,但在宣传报道上仍偏重于政治需求,一方面,冷战思维明显,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民日报》在报道的议程选择上表现出滞后性,既滞后于政策变化,也滞后于事实变动。因此,第三个角度的工作假说需要进行修正,即从援助事由来看,对外援助事由并未明显从意识形态方面的外国侵略、内战内乱等向常规发展援助和自然灾害等意识形态相对较弱的领域偏转。报道宣传的冷战思维明显,且带有滞后性特征。这显示出《人民日报》在政策和事实发生变动、且在中国处于“受援国”和“援助国”的双重身份时,在相关报道上的纠结与小心翼翼。 ![]() 图6 1949-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援助事由统计(年代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