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简单的顺向逻辑,我们建立起一个工作假说:1980-1989年的《人民日报》中国对外援助报道所呈现的图景与事实会有一定的偏差,但基本上符合对外援助政策偏向。如此假说是出于《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党报所具有的一般性党报特征。党报作为党的喉舌需要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作为一张媒体报纸,又需要与一定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结合起来。但当时仍处于冷战时期,加之中国刚好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时代背景非常复杂,因而很难期望整个报道路线会与对外援助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所谓工作假说是指一种并不完全值得信赖的看法。但为了思考的方便,工作假说可当作探讨的起点,从可能想到的各种角度去检验它、修正它,以求获得一种更经得起追问,也更接近事实的结论。(20)上述假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验: 第一,从报道数量来看,在1980-1989年这段时间内,有关对外援助的报道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由于政策的扭转和重视,中国由之前的“受援国”角色转变为“受援国”和“援助国”双重角色。从功能上看,对外援助又由原先单一的政治作用转向政治外交以及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时代的变动、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外援助活动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政府政策对这些方面的宣传重视,加之事实的变动增加,《人民日报》无论从政策要求层面还是媒体的新闻追求方面都有增加报道数量的需求。若偏离此,则有另外解释的必要。 第二,从报道中的援助关系来看,在统计的区间里面,80年代的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相对于六七十年代有明显变化,即外国援华的相关报道数量增加,中国援外的报道数量减少。在80年代之前,中国主要作为援助国对外进行援助。而进入邓小平时代,务实的对外援助政策促使中国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利用外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发展。因此,从《人民日报》的党性以及新闻性质方面考虑,中国援外和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会相应发生改变,具体而言,中国对外援助报道应该减少,外国援华报道则大量增加。 第三,从报道中的援助事由来看,对外援助事由从意识形态方面的外国侵略、内战内乱等向常规发展援助和自然灾害等意识形态相对较弱的领域偏转。80年代后,对外援助更加务实并偏向国内经济发展需求,政治偏向会有所减少。因此,有关对外援助事由的报道也应该相应地发生转变。虽然当时的中国仍面临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的考验,但经济无可厚非已经成为当时对外援助的主要目标。因此,《人民日报》在援助事由的报道选择上应该会偏向于发展援助。 第四,从报道着眼点来看,报道着眼点仍然偏重于外交考虑而非人道主义考虑。虽然当时的对外援助政策已经从偏重于政治的意识形态转向偏重于经济发展,但利用对外援助发展外交关系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是当时的对外援助政策重心,因此,外交考虑会占到整个相关政策的大部分比例。人道主义考量在冷战结束后才开始兴起,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过多的资源来提供广泛的对外援助,预算总数相对于六七十年代并没有增加。因此,政府将有限的对外援助资源都用于维持友好国数量以及建立合资公司等方面,外交考虑必然会成为对外援助报道宣传的重心。 本研究通过搜集《人民日报》从1980-1989年所有关于对外援助和外国援华有关的新闻报道,共172篇文章,以及1960年至2013年的所有有关对外援助的相关文章,获得一手数据。经内容分析,制作数据图,来帮助检验和解释,并修正本文的工作假设。为了更好地揭示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报道的特点,本文通过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相关对外援助报道的内容分析作为参考,从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考察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报道的时代特点以及对之后相关报道的影响及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