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与启示 1.《人民日报》对外援助报道中的智慧与尴尬。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对外援助这一命题的宣传上体现出一定的智慧,但又显现出一些尴尬。主要表现在: 第一,特殊时期里,“议程设置”的极致发挥。从内容分析中,我们发现,处于“援助国”与“受援国”双重角色阶段,《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呈现的主要还是“援助国”角色;注重对外援助的实用性和经济发展需求,而在援助事由方面给予却要给“外国侵略”最大的篇幅。在报道数量、报道方式、报道着眼点等方面有体现出与事实更为一致的一面,也因此传递出中央“对外援助”政策调整的信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政策出现大的调整,其中也包括对外援助政策。在“援助国”和“受援国”的双中角色中,《人民日报》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制定宣传报道,探寻恰当的宣传路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特殊的时期里,中国既需要靠外国援助提供资金也需要运用对外援助来辅助外交关系的稳定,从而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低调稳定的环境。《人民日报》的宣传路径为这一需求做出了很好的配合。在国际政治环境处于冷战时期,而国内急需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的复杂环境里,报道什么、不报什么非常重要。 第二,“对外援助”的宣传报道中的尴尬。“对外援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报道议题,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政策的变动与不稳定、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充分利用外援帮助本国发展,同时利用多元化的对外援助稳定政治局面并辅助经济发展,80年代的对外援助政策无疑充满智慧之处。而“援助国”与“受援国”的双重角色又是令人尴尬的,既需要让国外感知中国需要足够的援助,又必须维持第三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人民日报》在此过程中小心翼翼地寻求一个恰当的宣传路径,从开始的谨慎,以至于表现出与滞后性以及一定的事实偏差,到后来越来越开放,与事实越来越靠近。也正是基于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外援助”的特殊性,很难用现在的新闻报道准则去评价当时《人民日报》的做法是否正确,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独有的“对外援助”宣传路径。 第三,转型期,显然《人民日报》并没有满足于为了政治和经济发展需求,而放弃在对外援助报道上更为开放的努力。在兼顾配合低调运用外援和援助双重角色发展经济的同时,《人民日报》也将隐含的对外援助政策变化传达给了国内外的受众。比如通过增加报道版次数,一定程度地反映政策变化(中国援外报道减少,外国援华报道增加),以及真实反映援助方式和形式的多样化等。通过文本研究发现,到80年代后期,报道从一开始的“担心越南侵柬罪行再次受审判苏联无理反对召开柬埔寨难民问题国际会议”(见《人民日报》1980.05.14)等类似文章到田曾佩会见罗驻华大使时说:“中国尊重人民的选择,红十字会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见《人民日报》1989.12.27)。选题上越来越多元,用词用语也开始弱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可见,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显然并没有完全因政治或意识形态而故步自封;与时俱进、应时代变化而适时改革,也是当时的宣传特色。 2.予以后期对外援助报道以及国家形象构建的影响及启发。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也在包括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在内的各项对外援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何做好这样的报道宣传,提升国家形象,更好地为新的对外援助政策服务同样成为一大挑战。如今,我国在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教育、人权、环境等方面的援助项目有所增加;援助形式更为多元;对外援助政策从单一的为经济服务逐渐向国家形象构建和软实力提升。人道主义援助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反应迅速,为及时向遭受人道主义危机国家雪中送炭;二是人道主义援助从人道出发,无关地域和意识形态,受援国一律平等;三是以需求为基础确定方式和规模;四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相匹配,人道主义援助量力而行;五是双边、多边援助并举。这些实际的工作特点应该通过报道的设置体现出来,从而塑造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近期的对外援助报道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已做出一些调整,例如,报道数量更为庞大,形式更加多元,议题更加开放,更注重国家形象和软实力提升方面的需求。但20世纪80年的报道特征对今天仍有所启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不能简单地将传播理论用于“国家形象”构建当中,需要理解并配合国家形象宣传背后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做好报道规划和议程设置。第二,作为党报,“稳定”对于特定复杂的报道议题仍特别重要,激进的做法有可能造成国家和人民的损失。第三,作为媒体,既要配合政策需要,又不能受此束缚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敢于变革,站在更高角度瞭望世界,实现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