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反击驱赶政策、皖南事变与新四军战略重心的北移(9)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安徽史学》2015年2期 王祖奇 王骅书 参加讨论

    四、结语
    破解1939年底至1941年初新四军的危局,核心即是要打断蒋介石念念不忘通过驱赶政策限制、分割、消灭华中新四军的企图,为新四军赢得在长江以北地区自主抗战与发展的战略空间。纵观1939年底至1941年初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应对新四军危局演变的全过程,从战略战术效果上讲无疑是成功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始终立足国内外、党内外形势变化,将应对新四军危局与全局相结合,乐观考虑与最坏打算相结合,以此判断蒋介石的反共决心与规模,制订新四军在华中自主抗战和发展的政策与目标,实际指导江南新四军北移的或急或缓、华北八路军南援的或备或启、皖南事变中军事政治应对的或攻或守,并尽最大可能谋求最广泛的国内外支持和全局性战略关系改善,最终,不仅为新四军破解了危局,赢得了国共不公开分裂下新四军坚持在华中自主抗战与发展的权利,而且通过应对皖南事变,充分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意图,使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陷入众责,使击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国共关系朝有利于自己方面的转变成为可能,体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善于驾驭全局、应对困难局面,善于从战略层面指导具体斗争、追求最佳战略战术效果的洞察力与执行力。
    皖南事变无疑是新四军整个危局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焦点,皖南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大部遭歼引起了最广泛的争议。的确,如果仅从是否成功撤离及保存皖南新四军部队来看,围绕皖南新四军转移政策的制订及执行,无论在中央和皖南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可商榷的细节。皖南事变前,没有及时完成撤离,事变中,没有达到突围和保存有生力量之目标,事变后,诸多要求,包括释放叶挺、释放战俘、废止取缔命令、追究国民党责任并让其道歉等也都没有实现。但是,皖南新四军一波三折的“往北”经过及其在皖南事变中的遭遇,在本质上只是新四军整个危局发展及第二次国民党反共高潮升级的一部分,其只能置于这一历史的背景下来认识理解,如此,则可以清楚地看到,皖南新四军将士在整个新四军危局及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演变过程中,始终表现出的是勇于担当、承担特殊使命和付出重大牺牲,其对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声誉、击败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新四军获得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自主抗战的权利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毛泽东也曾明确讲道,皖南新四军的损失是当时争取时局好转、争取中国抗战光明前途艰难道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155]并高度肯定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变成了“极荣誉军队”,是用“皖南代价换来的”。[156]
    注释:
    [①]参见童志强:《运筹帷握力挽狂澜—毛泽东与皖南事变》,《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5期;周建超:《毛泽东与皖南事变前后的新四军》,《扬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郑复龙:《黄桥战役与皖南事变历史反差之探因》,《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王弘:《论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判断》,《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王洪光:《皖南事变真相辨析》,《军事历史》2011年第3期;房列曙:《谁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负责》,《安徽史学》2009年第5期;刘喜发:《皖南事变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0-99页;王辅一:《要公正评价项英的功过》,《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②]参见孙金根:《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情绪波动与最终决策》,《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房列曙:《谁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负责》,《安徽史学》2009年第5期;王辅一:《要公正评价项英的功过》,《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李良志:《论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徐玉凤:《共产国际与中共应对皖南事变军事方针的调整》,《军事历史》2010年第2期;杨奎松:《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的形势估计和统战策略的变动》,《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3期。
    [③]参见孙金根:《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情绪波动与最终决策》,《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曹晋杰:《刘少奇在皖南事变前后的历史贡献》,《军事历史》1996年第3期;王志刚:《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重建和发展》,《解放军报》2011-02-14;张小满:《论皖南事变后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史学月刊》1998第2期。
    [④]中国第二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309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22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405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67页。
    [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39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2),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12页。
    [⑩]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35页。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39页。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32页。
    [1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页。
    [14]王骅书等:《新四军、八路军华中“连通”战略的缘起与逐步实现》,《史学月刊》2013年第3期。
    [15]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1),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16]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41页。
    [17]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31页。
    [1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3页。
    [19]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1),第51页。
    [20]王骅书等:《抗战期间中共“发展华中”战略研究辨析》,《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4期。
    [2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41页。
    [22]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上),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64页。
    [23]徐君华等编:《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166页。
    [2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51页;童志强:《皖南事变发生原因新探》,《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2期。
    [2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参考资料》(2),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26]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参考资料》(2),第276页。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2),第532页。
    [28]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51页。
    [29]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678页。
    [30]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211、84、220、234页。
    [3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编:《项英军事文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页。
    [3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编:《项英军事文集》,第677页。
    [33]徐君华等编:《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第187页。
    [3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第15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