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科学史学”与现代中国史学专业精神之形塑(1917-1948)(9)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林》2014年3期第167~ 胡成 参加讨论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欧美汉学或中国史研究,相对于其时正迅速复兴的中国史学,已没有多少优势。首先,就重点在古代语言和文字研究的汉学来看,日见衰落。1920年中期,被朱希祖选送至柏林大学留学的姚从吾的观感是,尽管欧陆顶尖的汉学家,没有如陈伯弢那样的宏博,也没有如王国维那样的贯通文史,但其条理清晰,见解锐利,批评允当,方法精密,往往使人叹服,且大多数人除通中国文字之外,“或兼通波斯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蒙古文、满洲文、西藏文、俄文”。(60)然而,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哥廷根大学学习汉学的季羡林,看到的是欧陆后起的语言学家不但数目极少,且一代不如一代。季羡林曾请教在德国语言学界极有声望地位的老语言学家E.Horammnn,得到的答复是最好不要研究这门学问,因为它的前途已经很暗淡。(61)至于中国史研究,长期专注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欧洲汉学本不重视,在美国则方才起步,更是乏善可陈。193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留学的周一良,在给傅斯年的信中称该系诸公尚有自知之明,对中国学生选课,给予相当自由。盖本系内原无可谈之课也。周一良叹道:此间中文教授,有G.R.Wau研究的中国佛教、道教,“一良曾为文评之,错误百出。其他洋人,亦多一知半解,即不可一世,以为中国学问非待本辈研究,永无结果,可恼亦复可笑。同学者每有喜与洋人辩论者,一良大抵一笑置之,不屑与之论短长也”。(62) 
     更能说明其时中国史学跻入世界学术之林,并得到各国学者尊敬的事例,是中国被盛邀参与1938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国际历史学会第八届大会。(63)1936年11月,时任国际历史协会会长、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田波烈(Harold William Vazeille Temperley,1879—1939)访华。在北平、南京、上海等地与傅斯年、顾颉刚、陶希圣等人见面,对其时中国史学的发展印象颇深。在北平各大学的讲演中,他呼吁中国参加国际历史学会,称因为其他国家不仅承认中国过去之贡献,并获益于今日之贡献,而中国亦同受其益。尤其是如果在其担任会长期间,中国加入该会“是不啻余生平最荣幸之一时会矣”。(64)作为比较,1925年,亚洲学会在开罗召开,中国没有派代表参加。伯希和受河内远东法文学校和北大国学研究所的委托,大会发言只是提到这样一个愿景:“恐怕等不了多少年,加尔各答、东京、北京等处,都要请诸位去就地研究他们所研究的和他们所要研究的东西了。”(65)此时,田波烈在致顾颉刚的信中,说:“中国加入世界历史学会的时机已经成熟,贵国的加入,对贵国和敝会都具有最高崇的历史意义。我相信中国的史学业已达到一个可以与举世并立的阶段。”(66)不过,傅斯年的意见则是:中国如果要加入该会,“必得最优待遇,即英、法、德诸国之待遇是也。中国历史最长,不可在此会仍为二等国”。(6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