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奏折最终得到8岁的光绪皇帝的允准,终于启动了海军留学生远行欧陆的实施。首批海军留学生,他们是:赴法国学习舰船制造的魏瀚、陈兆翱、郑清濂、罗臻禄、李寿田、吴德章、梁炳年、陈林璋、池贞铨、杨廉臣、林日章、张金生、林怡游、林庆升等福建船政学生,和艺徒裘国安、陈可会、郭瑞圭、刘懋勋、王桂芳、张启正、任照、吴学锵,共22名;赴英国学习舰船驾驶的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方伯谦、严宗光(复)、何心川、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黄建勋、江懋祉、林颖启共12名。 这些年轻人,临别祖国时,曾留下了一篇表露心迹的激情文字,他们说自己“深知自强之计,舍此无它可求,各怀奋发有为,期于穷求洋人奥秘,冀备国家将来驱策,虽七万里长途,均皆踊跃就道”。那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在欧洲将会经历怎样的洗礼,也想象不到自己将在不到20年后成为一支军队命运悲剧中的重要角色,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在整个民族的大变革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欧洲,他们不仅将与近代大工业滋养的一切文明与野蛮相遇,还将遇到他们未来的死敌——留学欧洲的日本海军“精英”。 欧洲“赛场”上的中日碰撞 中国和日本的海军留学生在欧洲的相遇,是历史为这两个民族刻意安排的必然的碰撞。 日本,既是一个具有极其强烈的自我封闭意识的民族,又是一个极其善于像海绵一样吸收、仰赖外来文明滋养自己,甚至不惜“盗取”他人成果壮大、发展自己的民族。 有位早期到达日本的欧洲探险家写道:“日本人总是不放过一切机会来观察、记录我们的一切,以致当我们进入浴室洗浴时,也有些画家躲在一旁,偷偷描绘我们的内衣内裤的样子。”明治维新后,这种对外国的学习、吸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那峰顶上的一块“石块儿”,就是由海军留学生抬上去的。 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海军,起源于幕府时代。1862年,幕府政权首次选拔15人到荷兰,学习各种西方科学知识。这15人中,就有日后赫赫有名的日本海军副总裁、中将榎本武扬,还有对明治海军造船技术作出巨大贡献的海军中将赤松大三郎。1865年,萨摩藩主也曾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其中包括做过四任日本海军兵学校校长的海军中将松村淳藏。 日本人出洋学习海军,其实远比中国学生更艰难、更困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