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研究的新进展(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集刊》(长春)2012年 邵雍 参加讨论

    《晚清哥老会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海外哥老会研究的动态和资料还重视不够,对哥老会在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活动及作用亦未论及。
    梁景之的博士论文《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200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评论说,该书“运用宗教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进行建构,从整体结构上研究民间宗教,在官方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冲突中,认识民间宗教的生存特征、地方社会关系和合理利益观念;将历史透视与现实思考结合起来,对民间宗教的内容知识、生活逻辑、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进行综合阐释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西沙研究员认为,该书“关注清代民间宗教的结构性研究,力图在信仰体系构成、宗教群体构成、宗教修持和体验、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关系四方面,勾勒出清代民间宗教实况”。根据作者介绍,“本书的主题是关于民间宗教的结构性研究。它关注的……是一定历史时期、主要是有清一代民间宗教整体上的结构模式、形态特点及其与乡土社会诸方面的关联等问题。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共时性的、构造性的研究,勾勒出一幅全景式的清代民间宗教的实态相”。这一理念在章节设计上就有表现,如第三章“群体的结构与活动”由“群体的形成与结构”、“群体的活动”、“布教者与信众的对话”等三节组成;第五章“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也是由“民间宗教与天灾人祸”、“民间宗教与乡村习俗”、“民间宗教与乡村政治”等三节组成。作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清代的民间宗教正是诸正统宗教下行于民间的一种通俗型、习合型、杂糅型、变体型的宗教形态。这种宗教形态即民间宗教,本质上与正统宗教的基层即民俗层面的正统宗教(如所谓的民俗佛教、民俗道教)并无二致,可以说民间信仰、底层文化构成了正统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共同基盘”。而“民间宗教较之正统宗教,以其更加贴近于下层社会,因此常常又是民众生活特别是精神信仰生活的最为直接的体现。我们并不认为民间宗教必然走向邪教,也反对将民间宗教与社会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不加区别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这些意见无疑是正确的。
    《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的不足之处是书名与实际内容并不严格匹配,清代这一时间概念,理应包含清前期与晚清两个时段,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这本书中看到的绝大多数是清前期的相关内容,而晚清部分基本没有提及。个别地方如第275页提到1910年东北地区的鼠疫是《鼠疫宝卷》成书的背景。至于被作者作为附录收录的“福建民俗宗教信仰的实态——以民间宗教活动者为中心的考察”是1996年到2000年进行的,就其内容而言当然与是近代有联系的。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欧阳恩良的博士论文《形异神同》,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了中国秘密社会两大系统——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并以此窥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作者在进行比较史学研究的同时,又用心理学分析方法考察秘密社会成员的入教(会)心态、情感意识与伦理价值取向;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明确秘密社会成员的构成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组织发展状况;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比较教门与会党之间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用民俗学理论探究秘密社会与民间文化、民俗事象的关系。作者在对中国秘密社会两大子系统进行较系统的比较后,就教门与秘密会党的共性与个性、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出现于教门与会党之中的一些现象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雷冬文的博士论文《近代广东会党——关于其在近代广东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作者多角度地对广东会党从清嘉庆年间到民国初期的历史作了一番较系统的考察,说明了广东会党的发展变化轨迹,揭示其在近代广东社会乃至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描述了广东天地会在乾隆嘉庆年间的传布与发展,对博罗天地会起义作了具体考察;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咸丰年间广东天地会的反清起义,分析了广东天地会与外国侵略者及广东士绅的关系;第三章讨论了广东天地会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并将广东天地会起义与太平天国起义作了比较;第四章探讨了广东会党与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反清同盟的形成过程与基础,论述了广东会党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反清斗争,并分析了其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扮演;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民初广东会党与革命党的冲突,着重分析了冲突的原因、特性与功能,并探讨了广东会党的匪化问题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第六章描述了民国中后期广东会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广东会党与孙中山的进一步合作及会党与工农运动的关系,论述了抗战中广东会党的分化,剖析了解放战争时期广东会党的极端化发展变化。作者提出,组织宗旨、组织成分、组织行为是三个至关重要的变量,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的天地会组织在这三个变量上会有所不同,因而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的天地会在组织性质上也会出现差异。根据广东会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达目标的差异,作者认为广东会党在辛亥革命中所扮角色可分为表现性角色与功利性角色,并对广东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失调作了分析。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民初广东会党与革命党冲突的原因,认为这一冲突从功能论角度看不但具有反功能,而且具有正功能,即冲突加强了社会进步力量,加速了广东会党的衰败,并使新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有了可能等等。在研究的理论方法上本书也有所创新,除了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外,还借鉴了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冲突论。在研究广东天地会与太平天国的关系时,运用了群体理论;在探讨民初广东会党与革命党的冲突问题时,使用了社会解组理论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解释解放战争时期广东会党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时又运用了以理性选择理论,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