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是南疆另一个重要城市。莎车城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西缘,地处叶尔羌河畔,它的东沿为沙漠、南缘达“美玉之乡”于阗、西北经疏勒(今喀什市)通大宛(费尔干纳盆地),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南疆地区著名的商业城市。它在汉代即为西域都护府所辖诸国之一,明称叶尔羌,晚清置莎车直隶州。清乾隆年间,新疆收复后,在原来的叶尔羌古城侧新筑一城,新城名莎车、俗称汉城,而原来的旧城仍名叶尔羌、俗称回城,回城和汉城距离较近,“高踞山岗,规模宏广”[6]151,“两城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2]。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两城的市街相接,组成双连城。叶尔羌于光绪九年(1883)改名为莎车,为莎车直隶州治所;光绪十年(1884)正式设叶尔羌县,县治移至喀格勒克;光绪二十八年(1902),莎车直隶州升格为府,辖蒲犁厅、巴楚州、叶城和皮山两县,治所仍设莎车城,政治行政职能进一步加强。莎车城行政地位的提升,推动了人口的聚集和商业的繁荣,而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商业的繁荣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到清末,莎车城市人口达22550人,超过喀什城市人口,居南疆首位,在整个新疆省位居第二、仅次于省会迪化府城。20世纪初年,“叶尔羌(莎车城)已作为一个大商业城而闻名,并在喀什噶尔和印度的贸易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印度来的货物首先在这里集中,同时去印度的载货商队也在这里得到所需物品的配备。因此在叶尔羌经常住有很多英国臣民”[1]91。民国时期,莎车为南疆地区人口第一大县,县境内大约有28.9万人。莎车回城规模较大,仅次于喀什噶尔回城;汉城为政府机构所在地,开辟有3个城门,城周有894丈,城市也已经向外扩展,汉城外已经发展出较大的关厢,“东关市街整齐,商廛栉比,气象甚雄”[6]151。据1917年谢彬估计,“莎车回城人口稠密,有3300户,汉城及东关有人口490户左右”[6]151。然而,到1940年代初,莎车回城空间无大的变化,街市显得颇为稠密,居民以维族为主,仍然只有3000多户,与20余年前相比变化不大[7]330;而汉城城市规模虽然比回城小,但却是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新疆其他地区与印度等国的商业贸易也都在汉城市场进行,除了商业贸易较盛外,开始出现了纺织厂、火柴厂等早期现代工厂,居民已增至1000余户,仍以汉族和外国商人为主[7]321。 和阗,也是南疆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位于新疆最南端,南枕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东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相接,西连喀什地区的叶城、麦盖提、巴楚县,北与阿克苏地区的沙雅、阿瓦提县接壤,南邻西藏,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区毗邻。和阗历史悠久,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唐代置毗沙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和阗办事大臣,辖额里齐、哈喇哈什、玉珑哈什、齐尔拉、克里雅、塔克等六城,治额里齐(伊里齐);新疆建省后,光绪九年(1883)置和阗直隶州,州治额里齐(伊里齐),隶喀什噶尔道。和阗资源较丰富,“以生产地毯驰名,这种地毯大量运往俄国,作为布哈拉地毯出售。和阗县很早以来还以开采黄金和汉人很珍视的玉石而享有盛名”[1]91。和阗因为居于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故历史上城市手工业和商业一直较为发达,是和阗直隶州区域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清末,随着和阗行政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有一定增加,达9140人,但与疏附和莎车城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清代和阗也是双城结构。清之前,和阗筑有一城,但其城没有修筑城墙。清乾隆年间收复新疆后,清军在和阗旧城之外新筑一城,新城筑有城墙,其城垣面积有1.27平方公里;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人口聚集,和阗城关面积不断扩大,远超过城垣内的面积,达16.2平方公里[2]。民国时期,和阗城沿用清代城市格局,也分汉城和回城,汉城内居民大概仅有四五百家,人口约3000余人[7]339。商务集中在前街一段,汉族商人多聚集在汉城,大概有六七十人,维吾尔族商人和英俄籍商人主要居住在东关和回城一带,其中有英籍商人400余人、俄籍商人300人左右;回城没有城墙,以关厢形式存在。 疏勒城,为喀什噶尔的汉城。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噶尔绿洲中部、克孜勒河流域,在喀什噶尔(疏附城)东南。汉代为疏勒国,道光七年(1827)设疏勒直隶州,以喀什噶尔新汉城——恢武城为治所,属喀什噶尔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升格为疏勒府,1913年撤府改县,仍属喀什噶尔道,道废后改属喀什行政区、喀什督察专区。民国以后,疏勒城的军事基地功能弱化,商业功能增强,因而人口有所增加。1940年代初,疏勒城内居民约1万余人,以维族人为主,也有部分汉族人,商业区在北街、东街及北关一带,城内汉族商人多为天津商人,维吾尔族商人则多在城外或为流动摊贩[7]3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