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县城,又称喀纳沙尔城,为南疆东四城之一,位于天山中段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地带、博斯腾湖西北,其地理位置重要,正当南北疆交通要道。清乾隆年间,在此设喀纳沙尔办事大臣,并实行“屯兵戍边”和“移民实边”方略,招募陕甘回民。道光年间,因部分屯田兵丁撤回内地,遂招西宁、临夏、固原、平凉回民及眷属近百户屯田经贸,后有退伍兵丁留下务农、放牧、经商、营工,世代相传繁衍,渐成土著,称口外人。新疆建省后,喀喇沙尔设直隶厅,治喀纳沙尔城。光绪二十四年(1899),升喀喇沙尔直隶厅为焉耆府,仍治喀纳沙尔。1913年废府改设县,初归阿克苏道,后设焉耆道,辖焉耆、且末、轮台等县。焉耆县城,乾隆年间所建,为喀纳沙尔办事大臣治所,城周仅1.5里,设有4门。至民国时期,年久失修,城墙多有倒塌,西门也已封闭。南关一带有大小商户30余家,以汉族商人居多,多来自京津地区。其城规模不大,街道格局简单,城区北部为十字街形成的“田”字形道路网,城区南部则为双口并列的路网。北面为前街,前街略显繁华,县公署、电报邮政局等均在此街,占地面积较大,而城内其他街道则甚为冷落,居民较少,苏联所创办的新苏贸易公司分公司在城西南角[7]285。 阿瓦提县城,位于新疆中西部、阿克苏西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天山南麓。清前中期属阿克苏办事大臣管辖,光绪九年(1883)阿瓦提属阿克苏道管辖,1913年属阿克苏县,1922年设阿瓦提县佐,1930年置阿瓦提县,属阿克苏道,后相继属阿克苏行政区行政长公署、阿克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阿瓦提虽然设县,置有县公署等机构,但由于其地多沙漠,居民甚小,因而其县城为无城郭的聚落,在民国年间一直都很小,基础设施十分落后[7]305-309。 柯坪县城,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柯尔塔格山南麓。清前中期属温宿,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为分防县丞,隶温宿府。1915年设县佐,为阿克苏县柯坪分县。1930年建柯坪县,属阿克苏道。柯坪县资源贫乏,尤其缺水,耕地不多,居民稀少。其城规模不大,商业和手工业也极为落后,一般日用品需要到阿克苏购买,在时人看来不过是一个没有城郭的村落而已[7]309。 拜城,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山间狭长带状盆地、渭干河上游流域,处在迪化至疏附的要路上,是龟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汉代为城郭国家,都城宏伟,城垣三重,汉王朝在此设西域都护府。清代前中期归阿克苏办事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五年(1760),设“巴依”和“赛里木”两城;光绪八年(1882),两地合建拜城县,隶属温宿直隶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隶温宿府,后归阿克苏行政区管辖。其城无城垣,但规模较大,有居民1000余户、5000余人,以维吾尔族人为主,另有数量不等的汉、回、柯尔克孜族人。县公署由清真寺改建而成,在县公署大街建有“巴扎”(市场),定期开市。县城周围地势平坦,水利较丰,特产甚多,尤以盛产铜、铁矿而著名,多运至县城市场交易以及加工,故商业稍具活力[7]310。 沙雅县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渭干河绿洲平原的南端,北靠天山、南拥大漠。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沙雅尔回庄,隶库车办事大臣,光绪后隶库车直隶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沙雅县,隶库车直隶州,属阿克苏道,道废后属阿克苏行政区。清末虽然设县,并置县署等机构,但由于其地仅有农业,交通不便,商业不盛,因而县城规模甚小,仅100余户、数百人,其中汉族人30余户,汉回人20余户,其余则为维族人[7]315。 托克苏县,汉代属龟兹,清乾隆以后属库车办事大臣管辖。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属库车直隶抚民厅,1922年从库车县析出十二庄新设托克苏县佐,1930年升格为县,建县衙于托克苏巴扎清廉街,1941年更名为新和县。设县置后,其城有较大发展[7]316。 轮台县城,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为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汉代系西域36城国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轮台县,隶焉耆府。1913年焉耆府降为县,轮台县隶属阿克苏道。1920年设焉耆道,轮台县改隶焉耆道,废道后改属焉耆行政区。轮台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农业县,其城规模不大,虽筑有城墙拱卫,但居民较少,商业也不兴盛。1930年代开始修筑库尔勒至轮台、轮台至库车的公路,交通条件有所改善,这对其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7]28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