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方独立热潮,为使西南省份取消独立并维系一个中央政府,袁世凯做出让步,下令撤废帝制(49)。朱瑞、赵倜、倪嗣冲、靳云鹏、李厚基与段芝贵等通电响应,其中靳云鹏、李厚基等主张让冯国璋调停以使三省取消独立(50)。但西南息兵条件是不仅要撤销帝制,还要袁退位。“冯国璋对此积极响应,电劝西南三省取消独立,答应撤销帝制、将对所提要求进行筹划。”(51)对于突变政局,阎锡山意识到袁之嫡系已有挑战袁的动向,于是他也由支持袁向离弃袁转变。当然,他转变的另一要因是西南诸省抗袁获得成效,即:护国军规模逐渐扩大,日益向北推进,而袁控制的各省都在做口头和书面调解,并未真正出兵讨伐西南。紧跟形势变化,阎认为和解将是解决西南与中央政争的最好方式,特于3月28日电复黎元洪、段祺瑞等:“陆将军(荣廷)既愿任劝告,滇黔诸人,定当翻然悔悟,消弭战祸,不烦甲兵。至于保境辑民之责,锡山更当力为担任。”(52)此后在天津朱家宝等人的促和下,西南与中央关系渐趋缓和,蔡锷同意在川境及湘西地区滇黔各军停战一月以便协商。阎随即将此消息电告孔庚和平阳镇守使董崇仁,以此安抚部将心态,防止他们兵变(53)。同时又为避免外省进攻,他与西安陆建章达成协议:“秦晋唇齿相依,仰荷我公保障,西北受赐实多,承示以亲仁善邻相期,金石之言,铭之座右。”(54) 在保证山西尽量避免政局影响后,阎锡山便以“和事佬”的身份,追随冯国璋力促南北和议。当冯国璋以天津朱家宝等所拟协议领衔电袁后,阎当即复电表示赞同,略谓: 承示所拟办法大纲八条,力息纷争,奠安全局,硕划卓议,极表赞同。我公中流砥柱,挽回危运,私心佩仰,莫可名言。既得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王(士珍)、蔡(锷)诸公同意,南北融洽,自能一致进行,以巩国家。即请我公主拟电文,领衔入告,附列贱名,无任企祷(55)。 冯国璋和议之举得到多省支持后,于25日再次通电商拟提前和议办法。阎锡山觉得冯派较有实力,想亲近冯,但又担心计谋失算,遂在4月26日电武昌王占元,征询王对冯所拟提前和议办法持何种态度,以便于自己决策。王对冯电极表同情,主张“元首退位,关系国家安危,无论如何,惟有一致拥卫”(56)。阎得王建议后,当即电复冯国璋,同意筹拟妥善办法,并要冯将所拟和议条件电告于他(57)。 不过,对于帝制善后,北京政府及袁之部属却形成两个中心,段祺瑞责任政府主张召集北京会议,冯国璋主张召集南京会议。各为势力范围计,他们放弃之前徐树铮居间密商的条件(58)。冯国璋则完全抛开北京政府的解决途径,与张勋提出应对时局办法八条,但它又不完全符合冯的意图,后经修改,冯又重提八条(59),其主要内容是反对黎元洪以副总统资格继任总统、主张以袁为过渡总统、召集新国会产生新总统、冯欲以自立。冯电发出后,遭到一些北洋军人及其他派系的强烈反对。冯处于骑虎难下之势,只好于5月5日联合张勋与倪嗣冲,私自召集拉拢各省督军及其代表在南京开会商议帝制善后(60)。 阎锡山觉得当时冯国璋和段祺瑞势力最大,二者都有可能成为袁世凯的接班人,故对段、冯两派积极配合,并首电冯的追随者张勋,他将派秘书崔廷献为全权代表赴宁参加会议(61),同时又电复段祺瑞,他将妥选议员三人如期赴京与会(62)。不过,阎对段、冯实力再做估量后,觉得冯派势力较强,冯可能继袁后控制北京政府,于是嘱咐崔廷献在南京会议上代表晋省表态即可表明两点,一是保持地方治安,二是服从南京会议公决办法(63)。据崔廷献报告会议结果:袁世凯自愿退位,5月17日的南京会议中各方势力各有企图,南军主张袁退位,张勋主张不退,冯派主缓退,而袁世凯还特意派蒋雁行赴南京监视冯,南军打算推段祺瑞为副总统,梁启超意思是“大总统退位,副总统代之,副总统如不承,依法以国务总理摄政”,冯对此不以为然(64)。大会只是初步议定袁世凯退位归国会解决,但在22日第四次会议上,鲁省、赣省、湘省代表对国会解决与武力解决都力持异议,鄂省代表则表示用兵之难,结果各省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仍各行其是(6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