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从《申报》觐事报道论同治、光绪年间对“与国”定义的转变(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林》2014年05期 尤淑君 参加讨论

    四、光绪十七年《申报》报道公使请觐之分析
    “公使请觐”的风波虽已结束,但公使团不满意总理衙门拟订的“外国公使觐见礼”,后因同治皇帝崩逝,请觐之事戛然而止,“外国公使觐见礼”也无从再议。碍于两宫垂帘的成例,公使们暂时无法请觐皇帝、呈递国书,但重新拟订觐见礼仪的声音未曾消失。同样地,《申报》对“外国公使觐见礼”的讨论仍未结束,尤其《申报》讨论的重点已从公使团是否行“跪拜礼”,转移到公使团行“鞠躬礼”的正当性,表现出“外国公使觐见礼”未能定案的窘境。例如,《申报》重新考证外使觐见的故事,并考订外国使团入京费用与皇帝的赏赐清单,证明清政府一向厚待使团,符合怀柔远人之道。
        《申报》也指出俄国使者觐见康熙皇帝、葡萄牙使者觐见雍正皇帝时,皆向皇帝行“跪拜礼”;但英国专使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觐见礼仪已不再是“跪拜礼”,变为“屈一足,呈上礼物,皇上大悦”。①因此,《申报》认为“外国公使觐见礼”可因时制礼,因势变礼,不必强迫外国公使行“跪拜礼”。
    直至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皇帝准备亲政,外国驻华公使团重启觐事讨论,再次要求皇帝应随时召见公使,并重拟“外国公使觐见礼”,尤其是觐见地点必须改变,使觐礼之争再度发生。不过,由光绪十七年的觐礼之争,可知光绪君臣不再像同治朝“公使请觐”那样被动,而是鉴于时势的需要,听取中国驻英公使薛福成的建议,主动更定觐礼方案,让外国公使无法借故生事。对光绪十七年的觐礼之争,《申报》又开始讨论“公使请觐”的问题。相较于同治十二年的外使请觐,《申报》报道光绪十七年外使请觐的反应并不激烈,可能是因光绪十七年争论的焦点在于觐见场所,觐见礼仪的部分仍仿照同治十二年的觐见礼方案,并未有太大的改动。②不过,《申报》仍批评了公使团欲在“大内觐见”的要求,试将《申报》的觐事报道整理为表2 如下。
        表2《申报》对光绪十七年外使觐见的报道整理
    
    
    
    资料来源:《申报》第37 册,第1079 页;第38 册,第255、299、321、369、391、403、409、673、877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西使陛见考》,《申报》第5册,第803号,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第551页。
    ②王开玺:《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第585—59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