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黄遵宪最常被提及的身份是清代诗人,17岁时便在诗中与食古不化的秀才们划清了界线:“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1877年的年底,黄遵宪东渡日本,花了四年时间来观察和研究明治维新时期的近邻,被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研究日本且受到普遍认可的学人。 《日本杂事诗》围绕日本的国政、民情、风俗、物产,既有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又有西方道路给日本带来的改变。“日本无日本学,中古之慕隋唐,举国趋而东;近世之拜欧美,举国又趋而西。”以日本为镜像,黄遵宪直言中国的问题是“病在尊大,病在固蔽,非病在不能保守也”。 除了善于学习,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日本知识分子对于先进文明的积极态度都在《日本杂事诗》中得到呼应——“化书奇器问新篇,航海遥寻鬼谷贤;学得黎鞬归善眩,逢人鼓掌快谈天。”黄遵宪还从日本的经验中学到报纸之于文明开化的作用,后来他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聘梁启超任主笔,以此为舆论阵地来推动维新变法。 1882年,黄遵宪离开日本去往美国,进而接触了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学说,“心志为之一变,知太平世必在民主”。他不光看到了西方民主的进步性,也察觉了与之共生的局限性。比如在总统选举中,两党互相人身攻击,“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拒绝非彼即此的武断,客观分析,理性批判,黄遵宪为同时代的学人树立了一个典范。 “泰西之强,悉由变法。”1897年,说服光绪皇帝后,黄遵宪在湖南进行维新实验,设立了时务学堂、算学堂、湘报馆、南学会、武备学堂、制造公司,以及效仿日本警政的保卫局——“西法之至善者”。从理论到实践,黄遵宪对于日本新政的考察心得并未停留在纸卷上,但是受制于残酷的时局,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遗憾终老:“生平怀抱一事无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