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从东方到西方:近代中国人的危机与自觉(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黄春宇 参加讨论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郭嵩焘是传统士大夫阶级的上层人物,但又与这个特征鲜明的群体存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他主张向西方寻找真理,因为西方不仅有“坚船利炮”,并且在“政教”、“文物”等方面都优于当时的中国。1876年,英国驻华使馆的翻译官马嘉理在云南遇害,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为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赴英交涉,“通好谢罪”。
    出国期间,郭嵩焘考察了西方民主政治体系中的“巴力门”(议会)和“买阿尔”(市长),接触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并从细微之处来分析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参观完伦敦邮局,郭嵩焘在日记中记道:“此专为便民也,而其实国家之利即具于是,此西洋之所以日致富强也。”游览过“中国士大夫所未闻见”的牛津大学后,他又给沈葆桢写信:“人才之势,关系本原,大计莫急于学……亦先就通商口岸开设学馆,求为征实致用之学。”
    为了明确欧洲科学的渊源,郭嵩焘跟人讨教关于孔德与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其言以为古人所言无可信者,当自信吾目之所及见,然后信之……既自信吾目矣,乃于目所不及见,以理推测之,使与所见同……”在他的日记中,谈到了牛顿的力学、伽利略的日心说、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这是中国介绍欧洲科学哲学思想的最早材料。
    郭嵩焘反对传统士大夫“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反对把外国看作“夷狄”的顽固排外思想。这样的“特立独行”注定会给他惹来麻烦——当考察日记《使西纪程》被刻板印行后,立刻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有二心于英国”的罪证。重压之下,这本两万多字的小书被毁板,郭嵩焘的公使生涯也就此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