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战国时代,《诗》《书》《礼》《乐》《易》《春秋》开始被称为六经。六经“对于士大夫们来说,犹如农民同种植的关系”,所以又有个别名,叫六艺(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而“六经”以“礼”为锁錀。清代礼学大家淩廷堪曾有诗:“儒者不明礼,六籍皆茫然。于此苟有得,自可通其全。”说“礼”之于“六经”,“如衣之有领,如官之有联。” 然而,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学制的兴起,经学在现代读书人的知识体系中不再占据核心地位。从前只能信仰、不可怀疑的经学,担负着传统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功能,而到了20世纪,帝制被推翻,孔子和经学也都被拉下神坛。曾经在经史子集里排在首位、高过其他学问一头的经学,也只得分散拆解,到现代大学的各个科系里寻找安身处。 六经里,除了因秦焚书而亡佚或被认为本就无经的《乐》,其他五经及其所代表的学问,都勉强可在西方知识体系里找到对应的位置。《诗》属文学,《易》属哲学,《尚书》和《春秋》都可归入历史系研究,似乎只有礼很难归到现代的学科分类之中。 礼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目前这样的学科建制,是否会“削足适履”,导致它在今天成为“绝学”呢? “礼学实际上是中国最古早的学术总成” 礼学主要指三礼之学,一般以《周礼》《仪礼》《礼记》(《小戴礼记》)为基本经典著作。前代学人也连带研究《大戴礼记》,所以实际上是四部典籍。 三礼的文本出现于先秦,到东汉末年,经过郑玄的校订整理,正式确立其作为一门专门学问的地位。南北朝以下礼学在科举中的最大经典是《礼记》,北宋王安石推《周礼》,南宋朱熹重《仪礼》。及至清代,学者们利用历代石经校勘、研究《仪礼》,礼学在音韵训诂、版本目录之学大发展的清代达到极盛。 与其他经典略有不同的地方在于,礼学实际所涉范围、包含内容十分广泛。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里的判断是,“礼在《诗经》时代,已转化为人文的征表”,并且是“当时一切道德的依归”。故去的著名礼学家钱玄在《三礼通论》中曾以“上古文化史”来概括。 “礼学实际上是中国最古早的学术总成。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中间所有的人事,都是礼学的范围。”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林素英看来,因为现代学科的专精分化,人们反而会不晓得这些学术的源头在哪里。“礼学跟现代虽然确实有不小的分殊,但其实它最讲求实用性,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绝对不可能绝。” “礼学研究或者说经学研究的基础在于文献学研究,有了文献学的基本功,就有能力来阅读这些经典。这是基础,但未必就是唯一目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刁小龙表示。近现代以来,西学新潮涌入,三礼研究在艰难中发展、转变,彭林认为就方法论而言,最突出者有三:一是《周礼》研究与史学的结合,二是《仪礼》研究与考古学、民族学的结合,三是《礼记》与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的结合。 现代学术的意义绝不是要废除传统学术,而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有关“礼”的学问,不仅仅在于经典文本书面文字,更在于政治制度、文化政策和日常生活。它在现代学科分类中确无合适的归类,但正是这样,哲学、中文、历史、社会学等不同科系的学者都在研究、交流。“目前的学术比较自由,受现代学科体系的限制并不严重,因此礼学研究反而呈现较繁荣活跃的局面。”师从王文锦先生、曾协助王先生修订中华书局校点本《周礼正义》和《礼书通故》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乔秀岩(桥本秀美)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