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今天 如何研究礼(8)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李纯一 于颖 参加讨论

    新的时代,如何定义礼?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的学生子贡,想要去掉每月初一举行告朔之礼所供奉的腥羊,因为这时候鲁国已经不举行这项礼仪了。告朔是天子颁布来年的政令书,诸侯将之保管于太庙,每月朔日去太庙祭告;接着,诸侯带领文武百官上朝,宣布政事。周幽王、厉王时不举行告朔之礼,底下各自为政,后而亡国。正是因此,孔子说,你爱惜那被杀来供奉的羊,而我爱惜的是那被忽略的告朔之礼。 
    “有时候我们说这个礼,不是你心里有那个情感感受而已。礼非常讲求成于中,形于外。没有形于外,那个东西是还不够的,不算数的。”林素英用饩羊的故事强调形式的不可废。 
    社会秩序稳定后,会强化社会规范 
    礼制就是礼的具体体现。“社会秩序稳定之后,会通过礼节、器物在礼仪中的差异体现社会等级,强化社会规范。”刁小龙介绍。在传统中国社会,礼在于国家层面具体明文的典制规定,也在于社会基层官僚士绅的实践影响。 
    然而,社会在不断变迁,“礼”也总会发生变化。所谓“礼崩乐坏”,即是指社会实际变动不断突破既有的秩序和规范。柳宗元说在他那时候,“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仪礼》十七篇中的许多礼,也都是很早时候就开始慢慢不再实行,或发生了改变。 
    “古人说,礼者履也。”葛兆光强调,“孔子所谓夏商周三代之礼他都‘能言之’,不仅说明礼仪之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说明礼仪是一个活的制度,它因时代而损益,而孔子最重视的就是,如何协调和重建当代即周代礼仪。” 
    协调与重建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 
    “礼,时为大”,礼文不是固定不变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如果没有意义在里面,行为规范或各种仪式典礼就不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人们就会感到厌烦。而这个意义就是礼学的核心,也就是礼的精神。 
    协调与重建一时一地的具体规范与礼的精神,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之中。 
    《礼记·乐记》就说:“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汉高祖时,叔孙通改造经典和经学学说,编了一套庄严典礼,凸显皇帝权威。朝廷的礼由此成型。 
    西汉后期,越来越多的大官们认为朝廷祭礼应该要符合经典记载,于是祭礼又逐渐有所调整。 
    西汉末,王莽模仿周礼,企图建新朝为理想国。 
    南北朝,贵族都有自己家一套礼,称为家门文化。 
    唐代,折衷《贞观礼》《显庆礼》为《开元礼》。 
    北宋倡导古礼,试图重建三代辉煌。相传南宋朱熹所作的《家礼》,在北宋司马光《书仪》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改造。 
    明初用重建礼仪制度来“再汉化”。 
    《大清通礼》中的礼,和《仪礼》有一定的延续性,但差别也已经很大。 
    民国建立之后,礼教遭到不断批判,婚俗、年节大变。不过,不论何种政治派系掌握国家权力,都曾开展形式不一的制礼活动,政府相当重视礼制建设。 
    “某种古代礼仪重新复活,或者重新严厉化,成为官方的制度规定,其实总有当世的用意。”葛兆光认为,古代思想观念常常需要通过“制度化”(经由官方规定)、“常识化”(通过教育与考试)、“风俗化”(借助地方士绅和官僚推动),才能够在生活世界中真正实现。其中,特别是“制度化”,更是礼仪制度真正成为生活规范的途径,也是由“礼”成“俗”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