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有人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崇拜和扬弃学术偶像的个人经历。您在各阶段也有偶像吗,随着研究论题的转换? 葛兆光:你说一个学者在学术生涯的每个阶段都有偶像吗?我可能有憧憬的“楷模”,但从来没有崇拜的“偶像”。我们这一代人在1980年代开始进入学界,好像前面是一片空地。我们的不幸在这里,我们的幸运也在这里,因为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学术荒废的时代,所以,好像我们是“天生石猴”,可能有人指点,但是很难循规蹈矩,把某某当作礼拜对象。当然,我们的问题也在这儿,并不规范也并不坚实。我们有很多师友,像我的书里讲到的,但是,那个时代思想在大变动,学术也在大转型,他们并不一定决定我们的学术方向、学术特点,没有现成的那么一批引路人。所以,为什么在八九十年代有一个重返学术史的热潮,其实,也是在寻找自己学术要走的方向。我们老师这一代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不成为你们所说的“偶像”。1990年代那个时候民国学者很红火,大家都在讨论,但是就像我刚才讲的,其实主要还是借助学术谈论社会关怀,不太会像亦步亦趋的偶像。 但我得承认,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其实是胡适。我一直觉得,在学术上很多人把胡适看低了,觉得他的思想现在还有意义,他的学术似乎早就过时了。其实不见得。好多人觉得胡适写文章清浅明白不深奥,好像学术也就是这样了。可是,如果你回头看学术史,你会看到,胡适在好多方面都是开创和建立典范的人。第一个是中国哲学史,余先生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就是一个典范,用西方的框架梳理中国的思想,他把中国材料和西洋模式进行结合,改造了整个中国传统思想叙述的一个方式,也许后来有人超过他,但他建立了这样一个典范。小说考证也是吧,《醒世姻缘》啦、《红楼梦》啦、《封神演义》啦,他不是开辟了一种小说史的研究范式吗?我自己做的禅宗史也是,胡适在中国禅宗史上,开辟了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的方式,率先通过敦煌文书考证禅宗史上的攀龙附凤,很了不起,即使他的具体结论有问题,但是你还不是在他的路上吗?所以,我最近还写了一篇文章叫《仍在胡适的延长线上》,讨论禅宗史研究的方法,强调胡适的意义。或许,胡适的具体研究可能有问题,但是,作为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时代的学者,他开创的典范,你就还在这一路径上走。 所以,如果要说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我还是选择梁启超和胡适。可能,很多人会推崇王国维、陈寅恪,这都没有错。我也觉得,他们在学术上是真的了不起,我也写过长文讨论他们的学术史意义,但从整体而言我觉得这毕竟是两类学者。一类学者是从梁启超到胡适,是整个影响一代人的方方面面的。一类是王国维和陈寅恪,作为最精致最高明的学术典范。当然从学术组织者来说,傅斯年和顾颉刚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就我个人来说,这些学人里给我影响最大的是胡适。我看《胡适文集》和《胡适日记》《胡适书信集》,甚至包括他的手稿,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是我没有写过有关他的论文,这是因为我觉得对于胡适研究必须特别慎重,毕竟我不是研究现代历史的,要写好他,需要有近现代史很好的训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