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在旧传统和新时代之间(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李纯一 参加讨论

    现在学术界已经没有共识了吗?
    文汇报:您曾说学术辉煌,要仰赖三项机缘:新文献、新学理、学院化的研究群体。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没有三项齐备的机缘。可否谈谈今天您理想中的研究团体与建制是怎样的?我们知道您担当首任院长的复旦文史研究院,建院时就是想要效仿当年的史语所和清华研究院。
    葛兆光:当时史语所和清华学校研究院所开拓的方向,恰恰是近年学术界正在试图逐渐扩展的新领域,它既是陈寅恪所说的“预流之学”,也是史语所当年傅斯年讲的“虏学”,以及他们非常强调的语言——这个研究所当年之所以称为“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许跟傅斯年留学德国有关,这是代表当时预流的学术方向。
    那么,在清华研究院呢?你注意到没有,我从来不说“清华国学研究院”,那时的正规名称是“清华学校研究院”,那时清华还没改成大学,研究院的设计里,“国学”也只是一门。而当时的这四位导师里,虽然梁启超的学术大概还有点像今天爱说的“国学”,可是他提倡新史学,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史的做法,以及他对佛教的研究,显然超出所谓“国学”。陈寅恪更不消说,他一回来就开西人东方学之目录学,开佛经比勘等课程。而王国维当时在清华研究院一方面讲“古史新证”,另一方面做蒙元辽金史,和新出地下文献以及异族之史结合,都是很新的学问,至于赵元任,那简直根本不是国学,完全是很新的、西洋语言学的东西。
    至于我们2007年建立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时候,我确实说过,楷模是史语所和清华学校研究院,这是因为我们想拓展的研究领域,包括“从周边看中国”,也是相似的一个路径和目的。我们试图把自己和晚清民国学术史连起来。但遗憾的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毕竟时势比人强。所以我跟王汎森兄开玩笑,你爱讲天才总是成群地来,可我要讲,你没见过天才常常成群地死。梁启超、胡适、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的时代,正是中国转型时代,这个时代催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学者,就连史语所、清华研究院建立的时代,也就是1927-1937年,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上可以叫“黄金时代”,其实,在学术上也是黄金时代。而现在呢?各种影响很大,评价体系也在变化。市场影响也是非常可怕。有些学者学问不好好做,成天到处忽悠,四处讲演赚钱,上到电视乱讲,写论文则对付了事。以前有句话说,是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现在是中国之大,根本就没有一张平静的书桌。以前是“学出于一”,也就是好的学术和坏的学术,好的学者和坏的学者,在学术共同体里面有共识的。现在呢?“学出于四”,数字化管理的体制、媒体忽悠的结果、政治因素的考虑、出口转内销的国际评价,谁说管用?学术界已经没有共识了。体制干脆采取的方法是,谁得了多少奖、拿了多少经费,谁得了CSCI,AHCI、SSCI,谁就是大牛。现在已经不知道该听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