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是一部写历史的书,它的编纂过程亦是一段历史。从1958年由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立项,至今年6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17册,《图谱》的编写时间长达一个甲子,先后参与者近百人。那么,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60年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起起落落?为此,文汇报采访了多位“图谱”项目相关人员,年龄跨度从“30后”至“80后”。 “我倾注全力,想编成这部物质文化史……我降格以求,也终须放弃。”这是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晚年谈到《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时说的话。当时是1998年,距离《图谱》1958年第一次立项整整40年,距离《图谱》最近一次撤项2年。7年后的2005年,张先生仙逝,享年93岁。他的弟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说,张先生晚年讲,他这辈子有三件想做但没做成的事,其中一件就是编成《图谱》。 本世纪初,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的王曾瑜主动提出要“复活”《图谱》项目。他的学生关树东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工作,在关树东的协助下,王曾瑜于2004年前后重组了一个以历史所科研人员为主的新编写班子,让《图谱》再度“上马”。在多位学者的努力下,这部命运多舛的《图谱》先后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度重大A类科研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资助项目。今年6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谱》全书17册终于问世了。 《图谱》写的是历史,《图谱》的编纂亦是一段历史。尽管在长达一个甲子的编写岁月中,“参与和经手的人太多,每个人只知道其中部分事情”(王曾瑜语),但这丝毫不影响《图谱》在编写者们心中的分量。鉴于初期参与者多已谢世,在采访中,《图谱》常务编委罗琨向记者提供了她的丈夫、《图谱》常务编委张永山(已故)2010年编辑出版的《张政烺先生学行录》,其中收录了图谱组成员、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守仁(已故)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集〉前期工作的回忆》,此文详细叙述了《图谱》从1958年首次立项到“文革”期间的情况,读来令人唏嘘。为了厘清“文革”后《图谱》第二次立项至今日之事,从1981年工作即进入“图谱组”的《图谱》常务编委黄正建不仅在采访中尽可能回忆工作之初的情况,自觉“有责任让这个梳理更真实可靠”的他,还花了整整两天翻看其1991至2004年的工作日记,查阅汇总了58条记录《图谱》进度的内容。“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公开梳理《图谱》进程了,我很希望这次梳理的结果,可以留做档案。”他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