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图谱组的一位成员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他在所里为准备《图谱》的资料一连加了好几天班,最后一天发现“所里无人,自己也觉好笑,现在还做这种事情。由于明年我们要自己赚钱,所以所里上上下下都在讨论如何创收”。 根据资料统计,《图谱》项目前前后后一共获得经费28万,共计17人参与到最后的编写过程中,总计出版17册书。据记者了解,在现在的项目“市场”上,这样的“行情”低到令人咋舌。 一位对《图谱》项目略有了解的年轻学者坦言,在这个时代,编《图谱》这类书属于“吃力不讨好”,一般学者都不愿接,“有用没人说,有错就被人骂”。他尤为钦佩王曾瑜及编写者们的勇气,感慨于他们付出的心血。 任会斌在采访中感叹,自己的父亲出生于1950年代,和《图谱》最初立项几乎同年,如今他们家都有了第三代,而磨砺了半个多世纪的《图谱》一代才刚刚问世。“这究竟是学问的不幸,还是幸运?”60年、三代人,却好似“弹指一挥”。 “说这套书凝聚了作者几十年的心血,绝非一句空话。”黄正建说,从1981年进入历史所工作到去年8月在历史所退休,他在36年间三度完成《图谱》的文字稿和图片小样。“幸运的是,我看到了它避免成为废纸的一天。”说到这,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说,回望过去的60载岁月,细数起来,仅在编纂这套书时去世的老先生就有好几位——《图谱》主编张政烺先生、原《两汉卷》作者朱国炤先生、原《宋代卷》作者朱家源先生、原《明代卷》作者安守仁先生、原《夏商西周卷》作者张永山先生等。再看此次图谱组的成员,项目发起人王曾瑜,常务编委罗琨、陈绍棣、栾成显都在75岁以上,曾参加过《图谱》编纂的卢善焕已经91岁。 《图谱》项目跨越两个世纪——1958年首次立项,“文革”期间“下马”;1978年二度立项,1990年工作停止,1991年恢复工作,1996年被撤项;2004年再度“上马”,2017年《图谱》12卷17册终于出版。历数这近60年的过往,先后参与的老、中、青三代学者、专家近百人。这不只是一个文化项目。它更像是几代学者、出版人背负使命、前赴后继为共有的理想进行的一次艰难跋涉。 文汇报首席记者 单颖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