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的撤项 黄正建记得,到了1990年,由于种种原因,原本答应出版《图谱》的出版社撤项,导致《图谱》工作不得不停止。 直到1991年9月,图谱组再度恢复工作。黄正建在日记中记到:“9月3日:师勤(时为图谱组资料员)通知星期五开会,图谱又要上马。”到了1992年2月,某地方出版社表达了对《图谱》的兴趣,派了包括副社长在内的4人到所里与编者们座谈。1994年7月至1995年6月,时断时续的《图谱》编写工作终于持续进行。当时,无论是酷暑还是下雪天,甚至过年在家期间,编写者们都在为《图谱》赶工,增加新出的文物图片。1995至1996年期间,不少人再度完成了文字稿和图片小样。 不过,那时候的学术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图谱》的图片多是从各种公开出版的考古文物图书中进行挑选,而当时人们已经有了“版权”意识,这个新问题很快成了大问题。 由于版权问题涉及面太广,令这家地方出版社和图谱组都无法招架。1995年11月29日,黄正建在日记中写道:“图谱出版也基本无望……”他告诉记者,当时这家出版社已经投入了不小的成本,为印刷图片专门购置了四色套色的印刷机器。为了保证书本质量,所领导和几名图谱组组员也好几次前往当地,与出版社商议编辑、出版事宜。出版社的放弃,对双方的打击都非常大。在日记中,黄正建写道:“得知图谱不出了……此事颇让我伤心……”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由于解决不了版权问题,也找不到新的出版社接手印刷发行,1996年7月,图谱被正式从“国家项目”中撤项,又一次“下马”了。 一部初稿基本完成、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编写的大部头图书被撤项,此事很快登上了1996年7月30日(第1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头版,在学术圈引起了很大震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