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赵琪.胶澳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3]青岛市档案馆.胶海关十年报告(一八九二至一九〇一年报告)[A].帝国主义与胶海关[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4]胡存约.海云堂随记(摘录)[A].青岛市博物馆等.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5]任银睦.清末民初移民与城市社会现代化——青岛社会现代化个案研究[J].民国档案,1997,(4). [6][日]田原天南.胶州湾[A].赵凤英译.刘善章,周荃.中德关系史译文集[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 [7]樊泽顺,刘宗伟.那城·那事·那人:青岛120年档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8]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9]李厚基,周荃.试论德国占领青岛之后山东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A].赵振玫.中德关系史文丛[C].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87. [10]叶春墀.青岛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11]青岛市档案馆.胶海关十年报告(一九〇二至一九一一年报告)[A].帝国主义与胶海关[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12][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M].孙立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3]纪青岛历年之发达[N].协和报,1910,(10). [14]张武.最近之青岛[M].北京:桐城张宅,1919. [l5]倪锡英.青岛[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6]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6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17]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第1册[M].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 [18]青岛市档案馆.胶海关历年华洋贸易论略(一九一七年贸易论略)[A].帝国主义与胶海关[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19]王统照.青岛素描[A].王统照文集:第5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20]青岛市档案馆.胶海关十年报告(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一年报告)[A].帝国主义与胶海关[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21]谷永清.近代青岛棉业研究(1897—1937)[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1. [22]周志俊.青岛华新纱厂和华北棉业一瞥[A].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1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3]魏镜.青岛指南:第1编[M].青岛:平原书店,1933. [24]刘俊才同志关于青岛情况向中央的报告[A].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25]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北支那经济综观[M].东京:日本评论社,1939. [26]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7]孙保锋.台西区的嬗变[A].青岛市市南区政协.台西镇:一种日常化的青岛平民生活[C].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8]山东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青岛市总工会工运史办公室.日人在青开办的九大纱厂一览表[A].青岛惨案史料[C].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29]青岛市档案馆.胶海关十年报告(一九二二至一九三一年报告)[A].帝国主义与胶海关[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30]魏镜.青岛指南:第3编[M].青岛:平原书店,1933. [31]久保亨.青岛的民族纱厂――日资纱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J].社会经济史学,1990,(5). [32]张雯雯.昨日辉煌: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地理格局中的青岛——兼以青岛华新纱厂(1913—1953)为案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33]周仁庆.外人在华投资之回顾与我国今后之对策[A].中国问题研究会.中国国民经济[C].上海:戏剧书店,1937. [34][美]鲍德威.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M].张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原载于《东方论坛》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