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世纪中期国际民族关系状况 在十九世纪中期,随着生产力、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交通技术的改进极其明显,可以说是发生了交通革命。正如马克思分析的:“近50年来,交通方面已经发生了革命,只有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才能与这一革命相比。在陆地上,碎石路已经被铁路排挤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快捷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线。苏伊士运河才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轮船交通。1847年,运往东亚的商品的流通时间,至少还需要12个月,现在已经减少到12个星期左右。1825年到1857年期间的两大危机策源地,美国和印度,由于交通工具的这种变革,同欧洲的工业国家靠近了70%到90%,因而失去了它们的爆发能力的大部分。全世界贸易的周转时间,都已经按相同的程度缩短,参加世界贸易的资本的活动能力,已经增加到两倍或三倍多。”[1]84 但是在密切的往来中,国际格局并不平衡。以欧洲国际民族关系为例。英国处于明显的霸主地位。“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它的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在1870年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32%,美国占23%,法国为13%。1870年英国的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5%,生铁产量占50%,棉花消费量占49.2%;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相当于法国、美国和德国贸易额的总和;商船吨位超过荷兰、法国、美国和俄国商船吨位的总和;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2]俄罗斯帝国本来就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1815年后是神圣同盟的盟主,1848年欧洲革命中,沙皇俄国是扼杀欧洲各国革命的刽子手。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罗斯为了维持欧洲霸主地位,开始进行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即所谓农奴制改革。法国的路易·波拿巴政权一方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鼓吹“民族”原则,扩张法国势力。法国通过克里木战争和意大利战争维持了强大帝国的形象。德意志民族则是内忧外患,在内部,经济发展面临小邦林立、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在外部,面临英国经济霸权、俄罗斯军事霸权、法国制度霸权的威胁。当然,经过普鲁士的努力,德国也在统一和独立的道路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通过与丹麦的战争统一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通过与奥地利的战争将奥地利赶出了德意志,为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