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民族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发达民族的今天是欠发达民族的明天 用原话,就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是《〈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很重要的观点。 我们来看它的上下文: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5]82 这里,涉及的问题是某一时段内世界上发达国家(民族)群体与欠发达国家(民族)群体的关系,观点是发达民族(英国)对欠发达民族(德国)有示范性影响,即发达民族的今天就是欠发达民族的明天。契机是具体的,是谈英国与德国的关系,但是结论是一般的,适用于两个国家(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究竟包括哪些东西?从《〈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看,包括的内容不是很多,主要是生产关系向着有利于工人阶级方向变革。也就是说,过去英国的阶级关系格局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是非常糟糕的,但是由于受到工人运动的影响,英国的劳资关系向着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方向变化,主要是工厂法的通过和实施,十小时工作日法案的通过和实施等。这会影响到欧洲大陆有关国家的劳资关系政策。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5]83 但是从逻辑上分析,可以包括的东西很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例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特别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例如工厂制度中劳资矛盾的出现、影响及其解决、十小时工作日立法的通过及其实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调控作用,例如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