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究竟是一次战役还是战斗?可以说是一个长期难以统一认识的问题。诚然,当时的林彪等人在撰文时,也多写为平型关战斗。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198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2卷写为“平型关战役”。但有很多史书和学者认为,这次作战时间短、规模小,是一次战斗。究竟什么是战役,什么是战斗,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谓战役,是“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所谓战斗,是“兵团或部队、分队在较短时间和较小空间内进行的有组织的作战行动。”⑤从军语的释文不难看出,判定一次作战究竟是战役还是战斗,其要素是:作战目的,部队层次,时空大小,统一指挥和战斗组成等。 众所周知,1937年7月底,日军侵占(北)平(天)津后,为了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以平津为依托,沿平汉、津浦和平绥铁路,在华北和华中展开战略进攻,长驱直入,其嚣张气焰不可一世。为了振奋中国军民抗战精神,八路军参战部队虽是第一一五师主力,但第一一五师是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条件下由红第一、第十五军团刚刚改编的;同时,作战空间较大,主要是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长约13公里的一条沟内;整个作战在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一五师师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了乔沟和老爷庙等多次战斗。诚然,时间较短,作战是在1天内进行的。从战役或战斗的综合因素来看,结合平型关这一战例进行总体分析,似乎介于战役与战斗之间。但具备了作战目的、部队层次、多个战斗、作战时空和统一指挥多个基本要素。据此,倾向于认定平型关大捷是一次战役,而不是战斗,更符合军事历史的实际和具有科学性。 同时,有人认为,国民党军第二战区组织的平型关作战是战役,而八路军进行的平型关作战是前者作战的组成部分,不能称为战役,其意是战役中不能有战役,只能称战斗。在战争史上,战役中包括战役,大战役包括小战役,可以说不乏其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包括了锦州战役,平津战役包括了天津战役。在此,重审一次,确切地说,国民党军第二战区组织的是砂河决战,也不是称为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1937年7月全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时至今日,仍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而认为是淞沪会战。其理由:一是淞沪会战开始于8月13日,而平型关战役发生于9月25日,前者比后者早开始近1个半月;二是前者初期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是铁的事实,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衡量平型关战役和淞沪会战,究竟哪次作战是全国抗战的第一次胜仗,其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作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早晚问题;二是结局的胜败。诚然,淞沪会战开始的早,却结束于11月12日,晚于平型关战役1个半月多;而平型关战役是在1937年9月25日同一天开始和结束的。 作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早晚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其成败。如从作战的全过程来看,淞沪会战的胜利是局部的,结局是失利的,而平型关战役总体是胜利的。综上所述,以淞沪会战代替平型关大捷而成为全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其根据是不充分的,是站不住脚的。 八路军歼灭日军多少人?究竟是1000多、3000多,4000多还是1万多人,如果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存在不同看法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间,这一问题可以说逐步得到解决,则统一为1000余人。实际上,平型关战役后第2天,即1937年9月26日,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联名致电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等人,指出:“昨日与敌(第五师团第廿一旅团)廿一联队战斗一昼夜将敌歼灭一千余人”。10月1日,毛泽东致电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等人,指出,平型关战役“打死敌人一千多人”。⑥ 然而,至今为止,对日军被歼的是何种部队,是辎重部队即后勤部队,还是战斗部队?是前者为主,还是后者为主?仍众说纷纭。探讨这一问题虽有意义,但这是从作战部队分类和任务来区分的,不符合表述战绩时的常规。表述部队战绩或战果时,一般以写部队的番号为好,即何种部队。在参战的日军第五师团本身编制序列中,就有辎重兵第五联队,并且直属于师团而不属于第二十一旅团。但在这次作战中,有的辎重部队是由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指挥的。1937年10月12日,参加平型关作战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联名签署的平型关作战详报中指出:“敌参加作战部队为第五师团之二十一旅团(十九联队、二十联队,应为二十一联队、四十二联队)输卒队及少数机械部队均归二十一旅团指挥”,“确知敌约一个旅团的兵力(两千余人)”。据此,平型关大捷的战绩,写为歼灭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辎重部队是不准确的,而写为第五师团直属辎重部队和第二十一旅团共1000余人是可行的。 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究竟伤亡多少人?有的史书即便写了,则说法不一。有的写为500余人,有的说得失相当,言下之意是1000余人。还有的写为1500人左右。为了搞清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伤亡人数,我们不妨将直接有关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当事人员的回忆史料一一列举,再作结论。 其一,1937年9月26日,林彪和聂荣臻联名致电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等人,指出:昨日“我军伤亡三四百”。 其二,10月1日,毛泽东致电叶剑英等人,指出,平型关战役“我军伤亡四百余人”⑦ 其三,10月3日,朱德和彭德怀联名就八路军部署及战况致电蒋介石等人,指出:“截至十月一日止”,“我伤亡官兵六百余人”。⑧ 其四,10月12日,杨得志、陈正湘联名签署的第六八五团的平型关作战详报指出:阵亡“53”人,负伤“153”人,共“206”人。 其五,当时在第一一五师师部卫生部的工作人员欧阳奕的一篇《平型关战斗中敌我伤亡情况的一点回忆》中说:1937年9月25日“战斗打响后,第一批伤员约有五六十人”;26、27日,伤员大量抵达,“全部收转工作持续了四五天,前后共收转了约八九百人(此数不包括阳明堡打敌飞机场战斗的伤员)。此外,我方在战场上阵亡约二百余人”,“不需转到后方医院治疗的伤员还有约三四百人。这样,战斗中我军全部伤亡约一千五百余人”。⑨ 从以上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伤亡的人数,其一与其二接近,分别是三、四百人和400余人。其三与以上两个差距较大,上升为600余人。但前提不同,前两个资料均是指的平型关战役;而其三是指八路军参战以来在10月1日前包括平型关战役在内的所有战役战斗。据现有资料记载,八路军自1937年9月25日至10月1日,在这不到的10天内,八路军除进行的平型关战役外,还有第一一五师独立团为配合该战役进行的腰站阻击战,并且持续了两天。关于腰站阻击战的伤亡情况,时任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写道:“一连和三连减员过半,有的班排全部阵亡”。⑩这就是说,1937年10月1日前,八路军的伤亡人数除包括直接参加平型关战役的第一一五师主力外,还应计算独立团的伤亡,但具体人数不详。当时,八路军除平型关和腰站两次作战外,尚没有进行别的战役战斗。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资料其三的600余人至少包括了八路军这两次作战伤亡的人数。资料其四,第六八五团的伤亡人数是可信的。但参加平型关战役的第一一五师还有第六八六团、第六八七团。关于第六八六团,一说是该团战斗详报统计,是286人。而第六八七团的伤亡人数,尚未确切令人信服的依据。这样,仅据直接参战的3个团中的1个或两个团,是不好确定第一一五师3个团的伤亡人数的。资料其五,八路军伤亡人数约1500余人,是当事人的回忆,具有可信性。但其所写的部队参战的时空似乎难以确定。 综上所述,资料其三的数字,是八路军领导人正式向蒋介石通报的人数,作为依据的说服力更强一些。但这个数字不仅是指八路军的平型关一战,而且包括了腰站阻击战伤亡的数字。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概括为,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和腰站阻击战中,共伤亡600余人。结合资料其二,除腰站战斗外,仅八路军进行的平型关战役共伤亡400余人,是立得住脚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