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解读 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两军分别主要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逐步构成了对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格局。但社会存在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在后方作战,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在前方作战。这是对敌后战场亦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误解或扭曲。敌后战场是相对于正面战场而言的敌人侧后方,而不是中国抗战前线的后方。众所周知,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长期主要战斗在敌人占领区内,在全国抗战的绝大部分时间活动在敌人的心脏地区,恰恰是处在抗日的最前线。1938年10月,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部队队除一部组成远征军外,其主要部队则在敌人占领区外,与敌人正面对峙,基本活动在包括大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中国大后方。至于,国民党军另一部在敌后建立的鲁苏战区和冀察战区,这与共产党军队战斗的敌后战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战区,分别作战的主要对象基本不同。国民党军队的冀察战区和鲁苏战区,尽管与日军进行了一些作战,但主要是进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 在此涉及到一个伪军的来源问题。伪军被广大老百姓,称为帮助日军打中国人的二鬼子。大量事实表明,其主要来源则是国民党军队成师、成军的建制投降部队。1944年底,伪军增至78万余人,超过当时关内侵华日军的76万余人。其中,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孙良诚、庞炳勋以下投降的将官至少达60余人,所谓在敌后的冀察和鲁苏两个战区部队成为伪军的重要来源。这些伪军在中国抗战最后胜利前后,除部分反正外,基本上被国民党军队收编,与日军一起帮助国民党军队打解放军。其目的是“配合正面国民党军,进行全国的反共战争”、(11)“共同消灭共产党”。(12) 至中国抗战结束时,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在19个省、区建立了人口约1亿、面积达约100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这是用鲜血和生命从敌人手里寸土必争夺来的。中国抗战14年,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先后创建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四大敌后战场。日本投降时,国民党军队主力远离敌人,万分焦急,为了受降、独占抗战胜利果实,让美国帮助运兵到前线,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纵观中国抗战14年,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国共两党两军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努力的程度不同。战争是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较量。既要看到军队的多少,战役规模的大小,更应认识到战略、政略指导,人心向背、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战役战斗的胜败如何。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和政府、军队,具有对日抗战和妥协的两面性。在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中国局部抗战阶段,其妥协的一面是主要的。在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发挥了主力军和主战场的作用。但全国抗战相继进入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军民对于夺取中国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共产党在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是理直气壮的。诚然,全国抗战期间,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政府、军队抗战的一面是主要的,是坚持抗战到底的,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