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共两党主张和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之比较 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然而,不仅有人说是蒋百里第一次提出了持久战,而且将国共两党主张的持久战混为一谈。 事实说明,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持久战的方针。1935年12月27日,他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报告中,明确指出:“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不言而喻,早于蒋百里在1937年12月《国防论》提出的持久战两年。 以持久战正式作为全国抗战实行的战略总方针,是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25日作出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指出:“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演讲中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此前夕,处在全国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于1937年8月20日在《战争指导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在持久作战中消耗敌人。 实行持久战,是中国人民进行全国抗战,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最后胜利的战略总方针。从总体上说,全国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已不是要不要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抗战和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问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都主张和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但并不等于国共两党对这个问题的主张和实践是完全一致的,彼此之间既有相同点,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和分歧。从总体上来说,相同点是主要的。 国共两党关于持久战战略总方针问题的相同点,主要是: 第一,关于确立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客观依据。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分别在著名的《论持久战》和主张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一系列的言论中,对日中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四个相互矛盾和相互联系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共识的。 第二,关于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主要特征。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国抗战的长期性。其实质,在于通过长期战争从战略上逐步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共产党主张,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是十分明显的,必须通过长期抗战,积小胜为大胜,积蓄力量,由敌强我弱转为力量平衡、再发展为我强敌弱,最后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的亲英美派等,虽然几度幻想依靠外援,主张速胜,但从中国抗战的全过程来说,也是认为须抱定3年至5年如一日的精神,中国抗战的胜利只有在持久奋斗中求取,其要旨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始终保持我们的战斗力,才能达到持久抗战的最终目标。 第三,关于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军事目的。国共两党坚持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军事目的,都是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多次明确表示,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胜利和解放。国民党内虽然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散布过“亡国论”,并且亲英美派多次出现妥协和投降倾向,但其主导方面是主张勇于牺牲和抗战到底的。广大国民党左派和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同时,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战略总方针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之点。 首先,国共两党对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依据的认识深度不同。蒋介石等人忽视了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等进步因素的存在。这恰恰是中国自1840年近代史以来不同于历次战争屡战屡败结局,能否抗战到底,并继续团结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所在。 其次,国共两党抗战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全国抗战开始后,蒋介石虽曾表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但实际上不去组织、发动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进而压制抗日救亡运动,制造多起惨案,相继发动了三次反共高高潮,推行的是一条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过分强调依赖外援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的是一条依靠、动员、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主张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制定并公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实行的是人民战争的路线。 第三,国共两党主张持久战的战略阶段不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先后以南京、徐州和武汉失守,作为划分战略阶段的标志。1938年南岳军事会议后,则把中国抗战分为战略防御时期和战略反攻时期,或称第一和第二时期。这样,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不赞成三段论,就把战争的持久与长期性变成完全抽象的东西了,等于穿着持久战外衣的“速胜论”。共产党认为,持久战的持久和长期性,具体表现在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的三个阶段中。其中,第二阶段即战略相持阶段,恰恰是实现持久战战略总方针、转变时局的枢纽。 第四,国共两党抗战的倾向和政治目的不同。国民党及其军队在战略防御阶段,对抗战是比较积极的。但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逐步走向了消极抗战的道路,多次出现妥协和投降倾向。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实行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在全国抗战战略防御阶段,及时实行了由以运动战为主到以游击战为主的军事战略转变,大胆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积极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发挥了先锋队和战略支队的作用。在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与人民战斗在敌人的占领区内即抗日的最前线,其进行的敌后游击战成为与敌战略相持、改变敌强我弱力量对比的主要作战形式,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对于打败帝国主义,争取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中流砥柱作用。 综上所述,国共两党主张的持久战,共同点处于主导的方面,不同点则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这表明,国共两党虽然阶级利益有别,但在民族利益上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共产党在形成持久战战略总方针过程中的舆论先导、促进和倡导作用,要正式形成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的一部《论持久战》,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更系统化和理论化了,有力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从而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前途,成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指南。同时,持久战的思想,如果不被处在全国统治地位的国民党和担负正面战场作战任务的国民党军所接受与认可,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也是障碍重重。提出和坚持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既是共产党主导的,又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