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8)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论坛 2008-12-29 20:3 陈熙远 参加讨论

    五、走百病•走百媚
    诚如隋代柳彧严词指证,元宵时“男女混杂”出游踏灯的情形,恐怕由来已久,几与元宵庆典共生。不过在明清时期,妇女元夕出游更形成一种特殊的“走百病”论述。在明代王仕性(1436-1494)的《广志绎》中,已指出“〔北〕都人好游,妇女尤甚”,他并举每年上元为例,许多妇女于正月十六日都会“过桥走百病,灯光彻夜。元宵灯市,高楼珠翠,毂击肩摩。”[92] 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指出明代北京妇女除了结队宵行,以求“无腰腿诸疾”外,并且还“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93]《宛署杂记》亦有相关记载:成群结队走百病的妇女,由前面一人持香辟人。凡遇有桥处,便“三五相率一过”,取过桥度厄之意。[94]这种“走百病”的习俗大抵相沿至清,清代《北京岁华记》亦见证北京在正月十六夜里,“妇女俱出门走桥,不过桥者云不得长寿;手携钱贿门军,摸门鏁,云即生男”。[95]可见妇女出游,不仅有走桥以延寿祛疾之外,还有求子祈嗣的正当理由。
    不仅北京首善之区的妇女在灯节里出游“走百病”,几乎全国各省都有类似的习俗,唯措辞或稍有出入,或“游”、或“除”、或“驱”、或“遣”、或“散”,不一而足。即以陕西一省为例,渭南、延长等地作“游百病”,[96]临潼、同官等地为“走百病”[97],榆林是“散百病”。[98] 而各地妇女“走百病”的内容可谓百端杂陈:或是“靓妆炫服,结队遨游郊外,”[99] 或是“盛饰游街,登城过桥。”[100] 而在辽宁、吉林等地的满洲妇女在十六日“群往平沙”以“走百病”,并还以“连袂打滚”的方式来“脱晦气”[101]。在结冰覆雪之处,不少妇女是以玩“滑冰戏”来“走百病”,意取“白冰”与“百病”的谐音。[102]
    在华北地区,灯节时期有一种相当特别的“走百病”活动──“黄河九曲灯。”早在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已有介绍:“十一至十六日,郷村人縳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103]晚清吴庆坻(1848-1924)亦曾回忆儿时于山西太原过灯节,看到城守营中有布置所谓的“黄河九曲灯”:“于广场多立竹木,以绳系之,设为曲折径路,状黄河之九曲也。男女中夜穿行过之,谓之销百病”。[104]
    证诸各省方志,河北、山西、陕西及察哈尔诸省都有关于“黄河九曲灯”的记载,基本上乃是以纵十九列、横十九行,总共十九见方,用三百六十一盏灯来布建“黄河九曲灯”的迷阵。例如在察哈尔龙门县,从十四至十六日三夜,由“县城及各保多建灯廒,并立水竿曲折环绕,擎灯三百六十一盏,名九曲黄河灯。男女中夜串游,名为去百病。”[105]而在河北怀安县则是在城外大屯堡立竹木,设九曲黄河图,任“男女于中穿逐,谓之走百病。”[106]而山西盂县、辽州和沁州等地则多是由村中立社,以菱秆搭成九曲黄河图,然后“上簪油灯数百盏”,望之有如列星,“男女中夜穿梭逐游,谓之散百病”。[107]
    清廷对民间以“黄河九曲灯”走百病的活动并不陌生,胤禛尚未即位为雍正皇帝(1723-1735在位)前,曾撰有〈咏黄河灯〉一诗:
    华灯夜满原,布置列星繁。缥缈探三岛,离竒演八门。
    旌旗随火转,语笑逐风喧。寓意藏韬畧,逰观荷圣恩。[108]
    诗中盛称九曲迷阵之精妙,暗藏道家奇门遁甲的玄机,而其间可能仿造蓬莱、方丈、瀛洲等三座海上仙岛模型,再以装灯饰成鳌山之景,供游人寻索探访。尾联胤禛盛赞灯阵的布局,以为迷宫逐灯之乐蕴藏习演兵法之意,并以感荷圣恩作结,显然这个黄河九曲灯是康熙授意下排设而成。
    在其它地区,上庙进香是比较普遍的“走百病”形式。例如甘肃省西和县的妇女于元夕“执香烛谒寺庙”;[109]河北省任邱县的妇女主要是“上天妃庙,走百病”;[110]在云南许多地方的妇女则是执香入城市,“逢岐路街衢必插香以祝康宁。”[111]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的妇女将当地孔庙当作“走百病”的目标。一般士大夫在元宵节赴文庙进香,本不足为奇,例如清季湘军名将李星沅(1797-1851)几乎每年元宵节都会穿着朝服蟒袍专程赴文庙行香,并行九叩之礼,有时或兼往武庙、文昌庙等处。[112]但孔庙毕竟与一般寺庙不同,平时不准一般百姓随意进入,遑论妇女。但时值灯节,孔庙也不得不破例,例如北京良乡县,“游文庙”成为元宵庆典的重点活动。[113]山西乡宁县于上元时,不仅“各庙俱张灯火”,而且“文庙学宫尤盛。”[114]山东平阴县的民众则在“十六晚,齐赴文庙,妇女亦至,谓之走百病”,[115]游访文庙俨然成为“走百病”的主要内容。在南方,云南楚雄的妇女们在灯节也专门前往文庙黉宫前泮池,亦号称为“走百病”。[116]由此看来,元宵节庆恐怕是孔教与孔门诸贤与一般民众──尤其是妇女──距离最接近的日子。当然,对有些地方官员而言,元宵节民众聚集于文庙,终觉不妥。例如在湖北武昌府,江湖杂技者流每在元宵令节聚集于当地府学泮池前“演试拳棒”,而“游人环若堵墙”,热闹非凡,眼见机不可失,竟有贩商“排设画镜,罗列唐宫秘戏,任人输资入观”。晚清担任江夏县令的陈介庵特别以“学宫重地,理宜严肃,岂容若辈盘踞其间”为由,饬差驱逐聚众,“并将栅门封闭,禁止游人”。如此一来,“万仞宫墙真可望而不可即矣!”[117]
    尤有进者,有些地方妇女“游百病”的活动是到官署。在山西寿阳,士女的“走百病”,乃在“游观街陌”之余,更“入官署不禁”。[118] 不仅城里的士女得以如此,像在河南密县,“四乡妇女入城,拜城隍、官署,夜游散百病。”[119]似乎对阴阳两界的父母官致意祈福。而同治年间高平县的知县龙汝霖更指证,在上元节时眼见“乡妇冶游诸城,至必入署谒命妇,赐以花果,三日乃已。”[120]乡间的妇女一连三天都到官署里向官员内眷请安,而县衙内眷或许碍于新春喜气,只好准备花果一一向前来讨吉祥的妇女答谢。龙汝霖可能不堪其扰,因此特别明令禁抑此风。其实不仅地方如此,光绪年间的北京中央政府的工部不仅“阖署皆灯,立异矜奇,非常热闹”,并且还“招集妇女入署,混杂喧嗔”,再加上“衙门内外作买卖者,摆列成摊,几如市廛”,官府俨然已成灯市。[121]
    也许“走百病”最原始的形式,不过是出游过桥。明代范景文(1587-1644)即有诗云“火树明时夜色骄”、“女伴相邀共走桥。”[122]不仅北京有过桥度厄的习俗,在河南也有“过桥度厄,可免腰疾”的习俗。[123]除了散步漫游之外,有些地方的士女则是“纷纷轿马俱至西郊,将近河桥乃下轿马,步过之,谓之走百病。”[124]
    在江南水乡,则常见于元宵节“走三桥,免百病”的说法。[125] 所谓“三桥”,在有些地方或特指当地三座桥梁,例如江苏太仓州的妇女,乃游访位于州署东边的“太平、吉祥、安乐三桥”。[126]在江苏如皋县妇女主要是以“安定、集贤、云路三桥”为目标。[127]然而大部分地方的“三桥”并未明指,有些地方所过的桥甚至不是实际存在的桥,而是临时在通衢大道上“架结星桥”,上面或供观音像,有的还特别命名为“百子桥”,让妇女“走百病”之外,还可兼以“祈子”。[128]在河南新乡则是在空旷之地“迭木以为星桥”,称作“天桥”,同时“结草成闉”,搭成如同城里曲折的重门,约十丈许见方,里面“曲折通径,男女遶行,昼夜不疲,谓之走百病”。[129]与华北地区的“黄河九曲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